來源:幼教網 2018-09-14 14:07:19
三、追尋立體問題的自主探究
陶行知說過:“與其給孩子添人一些零碎的知識,不如給他們一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動開啟文化的金庫和宇宙的寶藏。”教學中影響幼兒主動探索的主要原因是教師的提問方式,很多教師在設計問題時總是習慣于線性問題,簡單地說,就是指向某個唯一答案的提問,線性問題思路窄、跨度小、答案唯一,教學時顯得多而雜亂。相對于線性問題而言,那就是立體性問題的設計,繪本多元智能閱讀過程,重在以多維度、全面的、發展的眼光來構建幼兒的閱讀過程和行為。在一次名師課堂教學《狐貍爸爸鴨兒子》展示中,教師對狐貍孵蛋的過程放手讓幼兒自己去解讀:“孩子們,你覺得狐貍會用什么方法孵蛋?”“你是怎么看待狐貍孵蛋的過程的?”幼兒們緊緊圍繞孵蛋的圖片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
幼1:“我覺得狐貍的身體不適合孵蛋條件。”
師:“哦,你們學學它孵蛋的樣子,一分鐘體驗一下。”
幼2:“狐貍孵蛋真不容易,他太累了。”
師:“為什么,你從哪里看出來?”
幼3:“狐貍堅持了很多天,蛋寶寶還是沒有出來。”
師:“孵蛋要幾天才能完成,你能找到答案嗎?”
幼4:“狐貍放棄了很多好吃的東西。”
師:“狐貍的這次行動,你有什么想法?”
此環節氣氛活躍,幼兒們在不斷主動探索中積極思維、備抒己見,幼兒們在交流中相互學習,不斷發現。這位教師很好地利用了立體式提問的方式,兩者對比,前面的線性提問單純地訓練幼兒的邏輯思維,后面的立體性問題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猶如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水面,能激起幼兒思維的浪花向四面散開,并有意識地為他們發現疑難、解決疑難提供橋梁和階梯。我們在繪本教學中設計問題時,一定要以引導幼兒主動學習為出發點,考慮他們學習的特點和能力,有效介入立體性問題,讓他們自主充分地去看、去想、去說、去創造。
四、追尋重難點問題的適時解析
當幼兒思維受到局限無法突破時,當幼兒受舊的知識影響很深而無法順利實現知識遷移時,當幼兒若有所悟、面對疑惑躍躍欲試時,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就要充分抓住幼兒焦慮、探究的心理特點,適時引導幼兒解析問題。我們經常采用追根究底的方法,變換角度,以引起幼兒深思、多思的興趣,促使幼兒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淺人深,引領幼兒到達“理解”的彼岸。
生動有趣.蘊含的教育意義也顯而易見——小豬為了尋找幸福進而不斷改變自己形態的過程.表達了“做自己才是最幸福”的道理。這個道理對幼兒而言還是有一定的深度。在活動過程中幼兒們對小豬不斷發生的一個個有趣的變形表現出很大興趣.顯然在這樣的情況下。幼兒很難體會“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獲得快樂與幸福”的道理。當幼兒們的思維被困在一個變幻的思維空間里時,我追隨幼兒的興趣問:“小豬為什么變了一次又一次?”“因為他沒有變成功。”“那為什么沒有成功呢?”這一個問題引起了幼兒思維的轉折,一種“不合適、行不通”的元素逐漸在交流中化解開來。“做別人不合適”與之相對應的“做自己是最合適的”就迎刃而解了。
許多成功的教學環節證明,大都是教師能及時地抓住師幼之間對話中出現的問題,對癥下藥,一問到底,精彩地解決重難點問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