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17 14:37:55
發展幼兒的文化意識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來實現。
1.了解社區生活
努力為幼兒創造與社會緊密聯系的每一個機會,讓幼兒盡可能多去參觀消防站、郵局、保健中心、警察局、牛奶場等。如果不能安排此類活動,可以邀請這些行業的人員來談談他們的工作。還可以利用創造性游戲發展幼兒認識社會的能力。
2.了解服裝
服裝可以很明顯地反映不同文化群體最明顯的標志。各國的民族傳統服裝都極有特色。如果沒有真的民族服裝,可以讓幼兒參看照片等。服裝的種類很多:褶裙、和服、腰帶、夾克、防水短外套、頭巾及紅氈帽等。
教師可與幼兒討論這些服裝,并指出穿這些服裝的季節。如果保育學校中哪類幼兒家長有這類服裝,則要勸說他們給幼兒看,然后再討論一下這些服裝有什么不同。
3.了解住房
搜集一些不同住宅的照片,如,樓房、平房、相鄰獨立的房屋、帳篷、烏篷船、小木房及高架樓閣等。教師可領幼兒討論自己住的房子和圖片上的房屋,由此,可使幼兒了解房子的不同。討論時,啟發幼兒談談,為什么各地房子有所不同,將自己特別感興趣的房子找出來,塑造出模型,或畫一畫。也可鼓勵家長在戶外為幼兒造出類似的小木屋或閣樓。
4.欣賞音樂
讓幼兒欣賞用不同樂器演奏的各種音樂,可以進一步提高幼兒的文化意識。同時,也使幼兒認識到不同樂器。如風笛、豎琴、曼陀林、各種簧管樂器等。
5.學習烹調
不同文化背景中,烹調的特色不同。雖然保育學校很難燒出這些特色來,但可以讓家長帶一些現成的、具有他們文化特色的傳統菜肴來與幼兒一起分享。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帶一些做菜用的原料來。這樣,幼兒可以看看,聞聞未煮熟的菜。向幼兒介紹一些應時的水果和蔬菜,如豆角、甘薯、蘋果、桔子、芒果、木瓜、海菜等。與幼兒一起討論它們的味道和質地有什么不同,問問他們喜歡什么,為什么喜歡等。挑選一些調味品,如豆蔻末、薄荷醬、肉桂、咖喱粉和香菜等,讓幼兒聞聞、嘗嘗。還可以選一些簡單易制的食菜譜,讓幼兒學習做一做。
6.了解節日
每個國家都有許多節日。節日包含了不同的文化傳統。慶祝各種節日,是讓幼兒體驗文化差異的重要方式。日歷上許多日子是應該熟悉的。尤其是一些重大節日,意義價值大,要讓幼兒知道。例如,中國的春節──中國的傳統節日,在農歷正月初一,也指初一之后的幾天。這幾天,中國人以互送禮物、互相拜年、放鞭炮等來表示慶祝。在倫敦的華人,則是以傳統的狂歡游戲形式來慶祝。
中秋節──中國的傳統節日,在農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人們有賞月,吃月餅的習俗,也是家人團聚的日子。
端午節──中國農歷五月初五。人們劃龍舟、吃粽子來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在日本,這一天為男孩節,常懸掛鯉魚旗來慶祝。
四、發展幼兒交往技能和能力
通過語言和別人交流的能力是人類獨有的。但語言只是我們表達思想、情感和意見的媒介之一。音樂、運動、戲劇、美術、姿勢等也是常用的交往手段。
(一)通過語言發展幼兒的交往能力
語言不僅是一種交往工具,也是一種思維工具。在學會說話以前,嬰兒就已通過姿勢或有意義的音節來與母親或保姆交流感情了。有人研究表明,出生才幾個星期的嬰兒也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成人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兒童最初的3年,學到的詞匯印象最深刻。當然,之后的幾年,語言會持續發展。
許多人都把保育學校階段的幼兒的語言描述為“自言自語”,甚至今天仍有人認為,幼兒不能考慮聽者的觀點。然而現在一些研究者研究表明,幼兒也會從聽者的立場出發,試圖更改他們的語言及說話方式。大多數幼兒還往往利用非言語手段等進行“會話”,指著或拉著成人與他們一起找東西,而不試著用語言來表達。保育階段幼兒的語言仍然是模糊的,發音不清,講話時傾向于用替代音。代詞的用法也混淆不清,把主格的我與賓格的我混用。他們還亂用語言規則。
隨著對人稱代詞、介詞和副詞的逐步學習,幼兒的語言水平不斷提高。尤其是女孩,其用詞越來越豐富。然而,教師需要隨時檢查一下,幼兒是否只是在對所聽到的詞語進行簡單模仿,是否真正理解了像“上面”、“下面”、“后面”等詞語。幼兒經常使用聽起來較確切的詞語,而實際不他們并沒有完全領會這些詞語的含義。
盡管存在語言上許多不成熟現象,但大多數4歲幼兒已經能夠使用復雜的句子。到保育學校末期,幼兒已能進行廣泛地交談。
語言的發展依賴于幼兒的聽和說。如果幼兒要建立自己的語言體系,形成自己特有的思維方式,豐富自己的閱歷,那么,基本的途徑是與有文化修養的成人進行交往。
每個幼兒進保育學校時,都有自己的語言背景。有些幼兒害怕陌生的環境,因而變得沉默寡言。影響了語言發展。所以,要為幼兒提供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里,要比在喧鬧的課堂內更能自如交談。但仍有許多幼兒從家里到保育學校時,語言表達能力很差。對這些幼兒來說,教師的幫助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介紹一些教師與幼兒交談的策略。
1.導向策略:用語調、問話和評價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轉向特定的話題,并鼓勵他們用預測、推理、想象等特殊方式進行思考。
2.鼓勵策略:以評價幫助幼兒進一步深入討論,這也是讓幼兒的交談繼續的策略、集中的策略、有控制的策略。
3.信息策略:當幼兒有接受能力時,向其提供信息或觀點。
4.維持策略:常用微笑或點頭等非語言評價來鼓勵幼兒繼續談話。
5.總結策略:因為要離開,教師需要用總結性的話語來表示對幼兒談話的滿意,讓他們明白,教師離開后還可有時間繼續交談。
不少教師認為,上述策略對幼兒是有幫助的。但必須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談話都要以教師為中心。
要幫助幼兒發展和其用語言表達概念和思想的能力,教師該起什么作用呢?課堂氣氛是促進語言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哪兒氣氛輕松活躍、強調與成人一起探索,而不是專由“無所不知”的成人傳授思想,哪兒的談話就更自由。總之,要提高幼兒的語言技能,教師可采取的措施是很多的。下面擇要列舉幾點。
1.傾聽幼兒的談話
在保育學校里,眾多的幼兒圍著1-2個教師,都想讓教師注意自己,這是與家庭的主要區別之一。因而,在與成人的關系上,保育學校幼兒更經常地處于聽者地位,而不是發言者地位。3-4歲的幼兒,如果總是感覺到自己沒有說話的機會,只能認真地聽教師講,那是讓他們灰心喪氣的。在紀律問題較多的課堂里,教師很難抽出時間傾聽個別幼兒的談話。尤其是當幼兒口齒不清、講話內容又模糊時更是如此。然而,成人在一定時間去聽幼兒談話,必要時要求幼兒講清楚些,將是十分有益的。傾聽幼兒談話十分重要,這不僅是在他們開始可能會花一分鐘甚至更多的時間來回答老師的提問,尤其是要回答的問題較復雜時,所需時間更長。但是,由于教育任務的壓力,常常使教師不愿等待,結果是,要么替幼兒回答,要么自己作進一步陳述,使幼兒越來越糊涂。在這種情況下,幼兒要么完全退縮,要么就簡單地信口開河。顯然,不論哪種反應都無助于幼兒語言的發展。
2.給幼兒提供談話的材料
如果要求幼兒用語言說出正在發生什么,已發生了什么或將會怎樣發生,那么,應該確保為幼兒提供談話材料。但是,只給幼兒提供有趣的材料就期盼自然有益于發展語言和智力,即使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也難以達到。教師要引導幼兒觀察事物明顯的特征,并通過謹慎的提問,幫助幼兒深入討論和理解。這種方式,不僅能增加幼兒有關的知識,還能豐富幼兒有關的詞匯。
要充分利用圖片這個極好的材料。圖片能激發幼兒談話和想象。讓幼兒通過觀察圖片,表達對圖片內容的理解。學著編故事,并講給別人聽。
參觀校外一些有趣的地方,也能為幼兒提供有價值的談話內容。在為外出準備期間,如果讓3、4歲的幼兒先討論,內容一定比參觀期間或之后貧乏得多。向別人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東西,能極好地幫助幼兒清晰而流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講出先后看到的事物,將事物按次序排列,對幼兒來說是一個挑戰。排序是發展語言的一項極重要的方式。因為它在邏輯學和因果律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組織的討論是發展幼兒語言的另一有效措施。例如,教師也竭力地讓幼兒理解“浮”“沉”等概念,曾看到過石頭沉到河底而軟木浮在水面的幼兒,容易掌握“浮”、“沉”這些詞語的含義。
3.鼓勵交談和對話
幼兒和成人一樣,如果談話的內容符合自己的興趣,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關,那么,他們談話的積極性也會高。研究發現,幼兒在家中談話特別多的一個原因是環境熟悉,有更多的話題。當談到有關小弟的出生,螞蟻搬家、買新玩具等方面時,幼兒往往輕松而愉快。
教師不能總以長者自居,而要和幼兒共同分享他們的經歷,有趣的事。要多鼓勵、不要輕易批評、禁止幼兒的談話。當然,教師要妥善引導、幫助提供話題、啟發思路、安排豐富多彩的活動,提供理想的談話機會。不僅要讓幼兒的談話無拘無束,還要讓他們體會到,與人交談是非常快樂的。
4.為幼兒提供發展聽力的機會
會聽別人交談,掌握與別人交談的方法對幼兒來說十分重要。幼兒必須聽出各種不同的聲音和單詞等,還要懂得安靜傾聽的重要性。成功的方法是,教師每天安排出一段時間,和幼兒一起靜靜地聽各種聲音。柯蒂斯教授意識到一點,還是一次帶幼兒到鄉下去,聽到一個小男孩對她說:“老師,你聽,多安靜啊!”
發展幼兒的聽力,教師可采用多種方法。如通過聽歌謠、故事等。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