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9 21:31:00
常熟實驗小學幼兒園 陳飛
摘要:
在現在的教學活動中,利用現代化成為老師教學的一種手段,在某些情況下也的確能增強教學的效果。但用錄像、照片和多媒體,它們只能提供替代性經驗,對于幼兒來說,感知記憶沒有那么真實。那么用何種教學手段更能促進幼兒的記憶呢?本研究從現今不同教育教學方式,所引起的幼兒感知覺的不同刺激,研究幼兒記憶的效果,從而給幼兒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一些啟示。
一、研究背景:
我們都知道:人的一切活動從簡單地認識、行動,到復雜地學習、工作都離不開記憶。記憶是人的智力活動的倉庫,記憶力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記憶能力是人類智力結構中最重要的基礎能力,是整個智力結構建構與發展的基石。人類的多數能力都是在記憶能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當今的教師的教育教學模式,有傳統的語言說教,圖片等多媒體替代性經驗的演示教學、重游戲操作教學模式等等,不同的方式方法對幼兒認知建構有著不同的影響。本研究旨針對不同教學方式(即所謂的刺激)導致不同的幼兒記憶效果做一些研究。
二、研究對象與時間:
對象:男女4周歲幼兒各15名(中班第二學期)
時間:2005年上半年
三、研究方法:
原理:信息加工理論的原理。米勒(P.Miller)說,“這個流程始于‘輸入’,通常為一個刺激,輸入人類信息加工系統,而以‘輸出’告終。這個輸出可以是貯入長時記憶的信息,物理動作,言語或決定。在輸入與輸出之間,信息可能轉化,進入某種心智表象,與已經存在于長時記憶系統內的信息進行比較,賦予意義,用來形成反應。”具體的圖式我們可以看“信息加工模式圖”。(附1)
從現實的幼兒教育來看,傳統的說教式教學、重操作型教學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帶來的多媒體演示教學等等模式。哪種方式方法對幼兒學習記憶效果更理想呢?我主要研究不同形式的“刺激”對幼兒所引起的不同記憶效果,從而為教師選擇何種適宜的教育教學方式尋找一定的科學依據。
方法:
實驗任務
人數
演示方法
記憶十個無關聯詞語:地圖、羅馬、汽車、奧特曼、蘋果、紅旗、小學、洋娃娃、書本、籃球
10
聲音演示(A1)
10
多媒體圖片與聲音同步演示(A2)
10
幼兒游戲操作情景演示(A3)
從聽覺記憶、視聽覺記憶、動作記憶三個不同感覺登錄的方式,考察幼兒記憶的成績。采用不同的教學演示刺激幼兒,A1是以聲音的形式演示,給幼兒一個聽覺刺激;A2是以聲音與圖片同步演示,給幼兒兩個不同的刺激;A3是以幼兒在游戲操作活動中,通過體驗來感知10個詞語所代表的實際意義,通過在操場上的情景來展示這些事物。出示十個詞語中,九個詞語是幼兒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一個詞語“羅馬”相對來說,幼兒很難從已有的經驗中尋找符合的記憶表象。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