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1 22:42:42
五、用成功效應激發興趣策略。
成功感是人類心理發展過程的一種需要,它可以成為推動人行為的內動力。因此,使幼兒產生成功感能夠激發起幼兒對數學活動的持久興趣。
成功感的產生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來自于幼兒內部的如完成一套學具的操作,發現新的結果等出于其內部要求得到滿足而產生的。而另一方面則來自于外部評價引起的成功感,我們留心觀察賒發現很多幼兒會把老師的評價作為成功的標準,并以此為依據確定自已的行為方向。實踐中,我發現于那些自信心不足,性格懦弱,常被老師忽視或對數學學習感到困難的幼兒,如果教師給予肯定會使他產生成功感,從而激發其從事數學活動的興趣。例如:我曾經教過一名楊可的幼兒,初期,他總拒絕進入數學區學習,而他的母親也多次在他面前說他數學能力差勁,于是我特意在一次分區活動時在同伴和母親面前大肆的表揚他的進步。(我私下與其母交流,要求她以肯定的態度對待孩子的學習)。楊可表現得很自豪,自此,他只要有機會就進入數學區學習,而且進步很快,由此可見,成功效應的恰當運用能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六、群體效應激發興趣的策略。
幼兒生活在群體當中,同伴的行為對每個幼兒都有很大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在幼兒交往中表現最為突出,教師用群體交往中的互動作能有效激發幼兒的興趣。例如:在指導幼兒操作“小火箭”學具時,我只教會兩名幼兒操作,然后讓他們在自由活動時拿到草坪上操作,結果引來了不少觀眾,兩名孩子高興極了,興致勃勃地向同伴們介紹,而其他的孩子也作出回應及到后來討論怎樣才算快,有何規律可循,興趣頗高。由此可見群體效應激發興趣的促進作用。
我以為動用群體效應激發興趣有兩個優點:
1、有效激發幼兒使用語言。
語言的運用有助于提高幼兒抽象能力,加深對數學知識的建構,理順幼兒的思維過程,而幼兒在交往過程中,會不斷采用討論,介紹解釋等方式交流,這能夠使幼兒把操作經驗和語言相結合,提高一個層次。
2、發揮幫帶的作用。
孩子之間存在能力的差異,所以教師可以利用群體效應的影響力,讓能力強的幼兒和能力弱的幼兒一起學習,這樣既鼓勵了能力強的,又幫助屯能力弱的,發揮雙方的互動作用。
七、競爭效應激發興趣的策略。
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競爭意識不斷增強對帶有競爭性的活動有較大的興趣,而且樂此不疲,因此,我們設計一些帶有競賽性的活動或學具,能夠滿足幼兒競爭心理發展,從而間接地激發幼兒參與數學區活動的興趣。例如:我把:“掛勾”學具中的運算卡分成兩等分,然后兩孩子比賽,計算卡片上的算式,看誰先把自己的所持的卡片掛滿相應的小勾上為勝,孩子玩得特別高興,計算速度也有很大的提高。
八、親近效應激發興趣的策略。
我們也許會有這樣的經驗,就是在讀書的時候,由于對某一位老師的好感,崇拜,而產生“愛屋及烏”的現象,從而引起對該科目的興趣,而且非常認真和努力。對幼兒來說其行為模式受成人影響更大,對他們心目中崇拜的喜歡的老師更為甚至,據我觀察,日常生活中對我越親近,越表示好感的幼兒,進入數學區學習的頻率越高。因此,如果教師能好好地運用這樣親近效應,就能更好地激發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以上為我們在數學教育活動中常用的激發興趣策略,實踐證明,恰當運用這些策略,能夠有效激發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但在運用時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教育觀直接影響教師的教育行為,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非常重要,如果教師沒有把孩子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就很難會重視興趣的激發,如果教師只重視教學的結果,就不會重視其它潛在因素對孩子發展的作用;如果教師堅持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就不會關注孩子對學習是否感興趣,孩子缺乏輕松和諧,平等,可交往的環境就很難發揮興趣的作用,興趣激發策略或的動用以教師轉變傳統教育觀念為基礎。
對性地運用興趣激發的策略
不同的集體,不同的個人,不同的活動內容就有不同的特點,各自興趣激發點都有不同,激發策略就要有針對性。例如,對小班幼兒來說,不適于使用競爭效應激發興趣的策略,而運用游戲激發策略或材料激發策略則效果很好。又如對個性強,能力強,有主見的孩子,使用好奇心激發策略或競爭效應激發策略則優于群體效應的激發策略。而對于退縮、回避型的幼兒,則運用成功感激發策略或群體效應激發策略,親近效應策略效果更佳。由此可見,運用興趣激發策略要根據實際情況恰當運用。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