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06 08:41:37
接納孩子的情緒,才能指導孩子的行為
或許有很多人會質疑與孩子共情的父母,教育原則哪里去了?其實,接納孩子的情緒不等于接納孩子的行為,而只有接納孩子的情緒才可能指導孩子的行為。
前不久,聯想集團第二次請我為職工舉行家庭教育講座。交流中,我發現該集團一位女職工很會引導孩子。她讀中學的女兒去美國參加夏令營活動,身上只帶了300 美金零花錢,而有些同學帶幾千美金,花錢大手大腳,還譏笑她是窮光蛋。女兒回家后很郁悶,母親與其聊天,表示理解女兒的感受,但母親問女兒:你們花的錢是自己掙的嗎?靠揮霍父母的錢來炫耀是本事嗎?學生之間應該比什么呢?女兒頓悟,如釋重負。后來,勤奮努力的女兒以優異成績考入香港大學并獲得了獎學金。
這位母親的成功經驗,就是接納孩子情緒,并且劃清界限,指導孩子解決問題。如約翰·戈特曼博士所說,孩子與家人在情緒上的互動,能成為培養良好價值觀的基礎,進而培養有道德觀念的個人。
我贊同哈佛大學教授羅斯·派克的觀點,人的發展有兩個方向,一是親密性,二是獨立性。母親在培養孩子親密性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父親在培養孩子獨立性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進一步想想,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而情商恰恰是人格最自然、最深厚,也是最圓潤的部分。發展親密性和獨立性都與情商密切相關,情商低下就沒有真正的親密性和獨立性。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