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17 15:00:32
長期以來,在課堂上我們都以教會幼兒學習為目的,習慣地把幼兒當作教學的對象,卻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嚴重的扼殺了學生的意識,甚至喪失了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傳統機械的教學方法中,幼兒不是在參與活動中主動掌握知識,而是在灌輸中被動接受。音樂情感體驗浮與表面,缺乏真情,例如在介紹某音樂家時,只要求幼兒背誦其生平事跡,聽聽幾首作品就行了;在教唱歌曲時,老師唱一句,幼兒跟一句,久而久之,導致孩子對音樂學習失去感知,理解、思維與創造的主動性。我們應該砸碎“死教”的枷鎖,杜絕“死教”的悲劇。音樂是情感藝術,音樂活動教學要生動、活潑,只有充滿情感才能感染幼兒,才不會停滯在老師教一句學生跟一句的老套路上;要在誘發和培養好奇,求知的內在動力方面下工夫。 《音樂課程標準》提出了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幼兒,注重個性化發展,并重視意識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出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評價機制等嶄新的音樂新理念,給音樂教學提出新任務和新要求。
那么我們老師首先必須要更新教育觀念,以音樂本體為核心,構筑新的音樂藝術教學。當前教學中提倡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啟迪、誘導,盡量讓幼兒在實踐中去獲得知識,發展他們眼、耳、腦、口、手、腳并用的能力,從多種感官同時刺激以得到良好而深刻的印象。
一、啟發幼兒在生活中尋找音樂節奏
幼兒好奇而富有想象,我引導幼兒從日常生活中尋找音樂節奏。比如解放軍操練時的步伐、下雨天的屋檐滴水、鐘表運轉的聲響等,都可以使人聯想到包含著二拍子的節奏因素;而印刷機的印刷響亮“卡嚓嚓”又像是三拍子;還有發電報的“嘀嘀”聲、母雞下蛋的“咯咯嗒”聲、駿馬奔跑的“得得得”聲、機槍掃射的“噠噠噠”聲等,其中就有x x . x x . 、xx x 、 x x 、x x x x x x 等多種的節奏型。在課堂中,我讓幼兒自由地想象,每人都可說出生活中的很多節奏來,我再進行節奏的概念歸納,幼兒也就懂得了這一樂理知識,于是就讓幼兒進行組合各種“節奏創造表演”,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
二、啟發幼兒辯聽音響,懂得音高和音的強弱知識
音高是指音的位置,音量是聲音的大小。幼兒對此認識是很模糊的,往往錯誤地認為,聲音唱得大就是高音。那么,怎樣讓幼兒懂得這一概念呢?
辯音高:我鼓勵幼兒平時要留心生活,分辨各種發聲體所產生的聲音含有的音高。如,殿里大鐘撞出來的聲音(低沉)、小轎車的喇叭鳴聲(高而尖)、某些鳥類的鳴叫聲(有高、有低),用細瓷碗盛著不等量的水或碗筷盤碟等再進行敲擊時,都能聽出不同的音高,同時使學生領悟到音高與音量是兩碼事,至于音樂,就是由不同音高的音組合而成的。我這樣講,孩子聽得很有趣,也比較容易接受。
識強弱:對于音的強弱,我也以最淺顯的實例,對幼兒進行講解。如:表現強(f)、弱(p)、漸強(< )、漸弱( >)等不同力度記號的現象在生活比比皆是,比如火車(汽車)從遠處駛來――漸強,火車來到身邊是強,火車駛向遠處――漸弱。在教學中我讓幼兒展開豐富的聯想,什么飛機的轟鳴、暴風雨的襲擊、人聲的呼號與哀鳴等等,舉不勝舉。
三、鼓勵幼兒自編自演,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創造力
幼兒天真可愛、活潑好動,沒有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在課堂中我運用動靜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種形象生動的方法讓幼兒在動、聽、看、辨、唱的趣味實踐中尋找音樂、感受音樂、理解音樂、鑒賞音樂、表現音樂。如在給中班幼兒上音樂活動《走路》時,可用兒歌朗讀和打擊出象征小兔、小鹿、小鴨走路的聲音,讓幼兒很快掌握了切分音的基本節奏。又如在《打電話》這一活動中,可運用扮演角色的形式,來引發幼兒學習齊唱、分組唱的歌唱方法,讓部分幼兒當打電話的娃娃,另一部分幼兒當接電話的娃娃,配上道具“電話”,幼兒便在充滿自信,感興趣的氛圍中學會了此種歌唱方法。
在音樂課堂中,幼兒對歌詞有所理解后,便可根據歌詞內容進行自編動作的練習,這樣既能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還可以提高幼兒的樂感。如我上《金孔雀輕輕跳》一課時,采用了“情境教學法”,一面放著音樂,一面再借圖畫(與樂曲意境一致的)。鼓勵幼兒根據孔雀的生活習性(飲水、洗澡、曬翅、開屏)來編舞,這樣的一曲一景的“情景教學法”, 幼兒仿佛是身臨其境,既體驗了音樂的詩情畫意,又激發了孩子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為了使幼兒自編動作的水平得到提高,我還不斷給幼兒增加一些必要的舞蹈基礎知識,使他們的創編能力相應地得到發展。
音樂是孩子離不開的伙伴,孩子的發展需要音樂。總之,我們要不斷的提高幼兒的興趣。在音樂教學中溶入深厚的感情,通過音樂的藝術形象激發幼兒的美感,讓他們喜愛音樂溶入音樂。讓我們共同探索,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特有功能,在濃厚的音樂藝術中,一點點,一滴滴地聽懂音樂,理解音樂,表演音樂,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和諧發展。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