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12 15:20:10
4)集中注意聽說常規的培養
這一常規也是學習中的基本常規,它是激發孩子積極思維、積極參與的重要保證。它包括:不東張西望,手不東摸西摸,不交頭接耳,眼睛要看著老師、圖片等。講:不插嘴、積極舉手發言,聲音響亮,大方回答及舉手姿勢等等。聽的時候眼看著前面或老師。如何培養這些習慣呢?最重要的設計活動趣味化,游戲化,活動的過程應該是激發興趣的過程,這個激發興趣有老師的抑揚的語言、教態、教具、內容……幼兒在非常有趣的形式下開展學習活動,當然非常高興。注意力相應地也就集中了。
例:比多少——穿糖葫蘆,2的組成——玩沙包,3的組成——撒花片,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始終充滿著興趣。另外,在活動過程中,老師的視線教態也是非常重要。老師每時每刻地觀察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及時的提醒孩子集中注意,可采用正面引導舉例某某聽得真認真、真聰明。對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要分析原因,可能年齡小、控制力差,可能是家庭不管導致很散,要多進行個別談話;家長工作,一點一滴地提出高要求,不能對這些不了了之,或者很生氣地拖一邊,都是非常不利,也提不高的。總之,對這些孩子要耐心地鍥而不舍地進行教育。
另外,舉手發言,不插嘴,可以講些“多嘴的八哥”一類故事,使幼兒懂得多嘴多舌要影響大家,并鼓勵大家積極舉手發言,還可以采用猜迷、腦筋轉轉彎及根據孩子的水平設計些有趣的問話,說說看到的最喜歡的電視等等來培養舉手發言的興趣及習慣,過一段時間,請大家找找班內誰舉手發言多,聲音好聽,大家找她做朋友,從而從情感著手培養積極舉手的習慣,對能力差的幼兒則告訴他們,講錯不要緊,你舉手了老師可以請本領大的人和你一起講,從而也增大了他們的膽子。
學習活動中的課前準備也有許多常規,如分發學具,排好桌椅隊形,我一般每組請2個組長來分發學具,如一人發蠟筆,一人發紙;或者一人發剪刀、漿糊等,一人發手工紙等。總之,輪流幾個人幫助老師做好課前準備,其余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或到區域中去玩,不許碰發好的東西,這樣保證了活動的正常開展。
5、良好區域活動常規建立
分區活動是幼兒教師有目的創設的環境中學習,是幼兒自主的活動,這種活動動多于靜,建立合理的活動常規顯得尤為重要。那么良好的區域活動常規如何建立呢?我的做法是這樣的:
1)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制定常規要求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由于區域活動是以幼兒自主活動為主,而幼兒年齡小,好動,且各方面能力都極為有限,如沒有切實可行的活動常規來約束,任幼兒想怎么樣就怎么樣,那么活動肯定是沒有成效的,且對幼兒的身心健康也是不利的。就拿美術區活動來說,這是幼兒最喜歡的一個區,因此活動開始時會有許多幼兒涌進這個區,使得活動根本無法開展,于是我們進行了人數的限制,這是保證區域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另外針對幼兒對區域活動有挑食現象,我們定出了相應的規則。
2)將活動的常規要求落實到實處
制定了相應的區域活動常規,如不進行貫徹落實,使它成為幼兒的自覺行動,那么常規的建立也是紙上談兵,一句空話。我的做法是:利用來園、離園、談話活動等時間對幼兒進行區域活動常規教育,使他們理解區域活動常規的意義,督促幼兒自覺執行。活動結束講評時,不單單講幼兒的操作技能和任務的完成情況,把幼兒執行常規的情況也作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進行評講。表揚遵守規則好的幼兒,把他們樹為大家學習的榜樣,請他們作老師的小助手,和我們一起管理好區域活動;同時還和家長溝通,讓他們參與我們的管理工作,共同教育好孩子。
3)活動實踐中逐步完善區域常規
各種活動的常規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活動的不斷深入而不斷補充加以完善。還是以美術區活動為例,開始制定的常規只限制了每個區活動的人數,結果在活動過程中又發現幼兒活動時常常會出現下面的狀況,;爭搶材料,不注意公共衛生,紙屑滿天飛,蠟筆滿地滾,活動結束時一片狼籍,而無一個幼兒去整理,對此,我們又加定了取放材料及衛生常規要求。如:取材料時要排隊,一個跟著一個,同時還要看清放材料的盒的標記,以便活動結束時的整理歸放等等,這樣在活動中不斷發現新問題,不斷補充新的規則內容,使區域常規日益合理完善。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