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10 15:29:18
幼兒時期是人一生中智力發展最旺盛的時期,也是記憶力最強的時期,如果在此階段根據幼兒年齡特點運用適宜的方式,讓幼兒潛移默化地接受古漢語的熏陶,一定會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老師要從幼兒心理、生理發展特點出發,盡可能避免單一的做法,而應開展多樣性的活動,從而使幼兒在《弟子規》誦讀活動中有情、有趣、有感受、有共鳴,不僅得到中華古老文化的熏陶,更使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得以提高。
一、染——春雨潤物細無聲
喬姆斯基認為,環境可以產生激發效應和塑造效應,營造一個相應的環境對幼兒的興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指出:“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每個幼兒提供學習與表現的機會。”良好的環境可以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因此,我在班級的環境創設中體現中國古典民族特色。
在開學初的墻飾創設中,我班專門開辟了一面有關《弟子規))內容的墻飾,我對這面墻進行了精心的構思和布置,力求讓墻飾體現它的教育功能,讓墻飾“說話”,體現它的知識性,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例如:小書吧游戲區: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幼兒衛生間: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幼兒午睡室: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吃飯時: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上課時: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在教室的每個角落處處有《弟子規》提醒幼兒自覺遵守常規要求。在區域活動中,利用《弟子規》的文章及故事圖片制作成拼圖,投放在操作區中,《弟子規))圖文并茂,集美、雅、趣為一體,視覺環境給人賞心悅目之感。
二、讀——小荷才露尖尖角
“讀”乃古詩研習之法寶。“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誦讀是獲取知識的基礎,是學習古詩文一個重要環節,運用多種方法誦讀可以提高幼兒節奏韻律感。加強誦讀,引導想象,在教學中注重“以讀為本”的理念,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理解、感悟、體驗、積淀。如:在剛開學的教學過程中我不苛求量的多少,只求培養幼兒的興趣。我充分利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空閑時間反復吟誦。比如在早餐后誦讀幾遍,午睡時誦讀幾遍。不斷地反復記憶,增強了幼兒的記憶能力。一段時間后,我把《弟子規》當作詞,用孩子們喜歡演唱的歌曲為譜,讓幼兒演唱《弟子規》。其次,通過男女對吟,師幼對吟,幼與幼對吟,單獨對吟,有節奏誦讀,配樂誦讀,男女幼兒對讀,接句誦讀,多種形式的誦讀,讓幼兒感到誦讀是一件最快樂的事情。
三、釋—一百般紅紫斗芳菲
1.多媒體,解詩意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激發幼兒對《弟子規》的興趣,不僅是我們開展好《弟子規》教學的關鍵,也是我們對幼兒進行《弟子規》教學的起點。現代科技的發展,尤其是多媒體的廣泛運用,為幼兒《弟子規》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前景。我和家長一起搜集與《弟子規》有關的故事和視頻,并購買了與之相關的中華德育故事碟片。
2.聽故事,明詩意
通過故事創設教學情境是一種適宜幼兒年齡特征的教學方法,故事中的人、事、物、境、情都會對幼兒產生深刻的影響。生動的故事內容,教師繪聲繪色的講述,往往是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的良方。通過故事的形式來創設情境,可使幼兒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
在教學中,我發現很多理論的東西你講得再好,幼兒也記不住。可是你給他講的故事,他卻記得非常牢,即使有的孩子不會講,但也能理解大概的意思。因此,我采用講故事的方法,每堂課選出一段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故事。例如古代的、現代的名人故事。他們聽了故事,就明白里面的道理,也學會了經典的譯文,并且會對照著去做。
四、悟——柳暗花明又一村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