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09 14:33:35
在孩子在自制陀螺的過程中,中心點的確定有困難,所以初期我們提供了有中心點的紙片:有幾個點(含有中心點),逐步到沒有任何提示的白色的圓形紙片,在制作的過程中孩子們發現找中心點方法,逐步遞進,讓孩子獲得成功,到活動后期我們則是只提供卡紙,完全讓孩子自己設計自己喜歡的各種形狀的陀螺。我們老師觀察孩子的操作過程,根據孩子的情況,創設環境、提供符合孩子最近發展區需要的材料,推動孩子不斷發展。
三、材料投放具有層次性
孩子能力不同,提供的材料要具有層次性,給予不同能力的孩子成功感。如:提供材料。根據不同年齡提供不同材料。如:關于磁性探索:小班科學區:投放釣魚、碰碰車、跳舞娃、走迷宮等磁性玩具,在游戲中體驗磁鐵的磁性。中班科學探索區:提供了磁鐵及各種能被磁鐵吸住和不能吸的物品,在操作探索中發現磁鐵能吸住鐵的的、物品,同時提供記錄表,鼓勵幼兒操作記錄。大班:提供有南北極的條形、U形圓形等磁鐵,發現磁鐵特性(兩級與中間吸力不一樣),并嘗試制作磁性玩具。
如:根據同年齡不同能力的情況,如:裝電筒:提供1號、2號、5號電池,提供裝單節電池的電筒、2節電池的電筒、3節電池的電筒,給予不同能力孩子探索按轉電池。同時記錄表的投放,讓孩子無意安裝電池變成有意的探索。
四、材料投放富于開放性
在區域我們在投放材料不設定目標、不設定玩法,給予孩子足夠地自主創造空間。如沙漏游戲,幼兒自主確定規則:比比同種材質,但漏孔數量不一樣;比不同材質,同種孔數量;同樣時間,漏沙多少——。如聲音游戲中,師生共同收集各種材料,給予孩子空間,孩子在玩中不僅制作很多會發聲的玩具,還發現紙做的排笛和吸管做的排笛聲音是不一樣,還有孩子在紙做的排笛子剪了口子,發現聲音又不同了,在自主探索中,孩子們發現很多秘密。
如:影子游戲:提供基本元件,孩子就拿了手電在黑暗空間自由玩,元件自由組合,空心和實心的元件投射出不同影子,元件一組合又出現不同圖案,特別組合后發現各種各樣的人臉后,更激發了孩子興趣。探索過程中會,孩子還發現,電筒朝上面照和朝下照,一會兒變哭臉、一會兒變笑臉,一會兒有胡子了,一會兒耳朵變長了——。在探索中,發現中感受光源、物體、影子之間的關系。
五、材料投放富于變通性
有時各區材料換種方式多用、可變。如:美工區中孩子制作大房子,到科學區成了隧道:基于主題“我們身邊的科學”中活動“裝電筒”基礎上,在發現安裝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提供不同電池號的電筒安裝(2節電池的安裝)。在安裝好電筒的基礎上,設置“隧道山洞探秘”內容,孩子帶著能發光的電筒進入光線比較暗的隧道山洞(此隧道山洞是由大型紙盒拼裝而成,兩側開有窗子,窗子上裝有厚厚的窗簾,頂部有可開可合的天窗),興奮地發現了隧道中電筒的亮光、看到了同伴的身影、發現隧道中小動物的影子,發現當打開隧道天窗、或打開窗簾,電筒光沒那么亮了等有趣現象,在此活動中,孩子發現了光影的現象,激發興趣,更將探究內容不斷推進、深化。
區域性游戲本質特點:自由、自主、自發,游戲中孩子表現綜合性,正確定位教師角色,善于站在幼兒的角度客觀地評價與反省自己的教育行為,從幼兒的發展需要和利益出發,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真正做到“自主學習環境的創造者,學習動機的激發者、自主學習過程的觀察者支持者。”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