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06 16:39:41
三、《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草案)》——德育作為,獨立課程內容的開端
1976年10月,“四人幫”反革命集團被粉碎,國家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學前教育從此得到了振興和發展。1981年10月教育部制訂并發布了《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草案)》(下簡稱《綱要》)。這是迄今為止對新中國成立后的學前教育影響時間最長的課程文件。
在《綱要》中,前蘇聯幼教理論的影響依然存在。《綱要》在分析了幼兒的情感、意志、個性等方面的特點之后,提出了德育的具體任務:“向幼兒進行初步的五愛教育(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培養他們團結、友愛、誠實、勇敢、克服困難、有禮貌、守紀律等優良品德、文明行為和活潑開朗的性格。”同時,《綱要》還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班的特點把這一總目標進行了具體化。如“五愛教育”在小班的要求是“培養幼兒喜愛家庭,愛父母和其他成員。喜愛幼兒園和小朋友。尊敬老師和其他工作人員,尊敬長輩,聽他們的話。”中班的要求是:“愛家鄉,愛勞動人民,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尊敬國旗”。大班的要求是:“學習革命前輩、英雄、模范人物的優秀品質,敬愛他們;尊敬和愛護國旗、國徽;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中華人民共和國、熱愛中國人民解放軍。”可以說,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對幼兒德育目標做如此系統、具體的規定。與50年代相比,這一目標已經比較接近幼兒的生活,比較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但成人道德的影響依然存在。
為了保證德育目標的落實,《綱要》特別將思想品德獨立為一個科目,并對各年齡階段的教育內容和要求作出了比較詳細的規定。德育內容主要包括積極健康的情緒、人際關系、文明禮貌、五愛教育、遵守規則、自我服務等。此外,在語言、常識等科目上還有少量的德育內容。德育領域的獨立是學前教育發展的需要,是德育課程系統化的體現。但是,當時由于要統編幼兒園教材,《綱要》未對德育的具體內容作出規定。只是將目標和內容融在一起進行表述。由于當時廣大教師對德育課程的認識水平有限,這種目標和內容不分的狀況造成了教師將德育目標等同于德育內容,使德育過程喪失了靈活性。而且,在《綱要》中依然沒有“社會”的概念。
在德育方法上,《綱要》強調德育要滲透于游戲、體育活動、上課、觀察、勞動和日常生活中,使幼兒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應當說,這一要求延續了50年代以來德育方法的基本思路,是符合德育課程的特點的。但限于當時幼教工作者對德育工作的認識水平,她們很難在獨立的德育課程和滲透性的德育方法之間找到結合點,結果是突出了道德知識的系統灌輸,弱化了德育的滲透性特點。教師的主導地位依然大于幼兒的主體地位。
由于《綱要》的頒布是在“文革”之后,舉國上下都在竭力挽回文革造成的損失,因此,《綱要》頒布后各地都在認真執行,其精神對我國幼兒教育的影響非常深刻。從積極角度講,《綱要》對當時學前教育的撥亂反正起了關鍵作用;從消極角度講,它使一些錯誤的德育觀念在幼教工作者心目中根深蒂固。
四、《幼兒園工作規程》——走向幼兒的德育
從80年代末期開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學前教育的指導思想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整個90年代,我國學前教育都是在《幼兒園工作規程》(1989年試行,1996年正式實行)(下簡稱《規程》)的指導下開展工作的。
《規程》確定了德育的總體目標是:“萌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愛科學的情感,培養誠實、自信、好問、友愛、勇敢、愛護公物、克服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行為和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在德育途徑和方法方面,《規程》指出:“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生活以及各項活動之中”。這些規定以“遵循幼兒品德心理發展規律為依據,糾正了幼兒德育服務于政治形勢的錯誤導向,是新中國幼兒德育發展過程的一個重大進步”。由于這一階段始終沒有具體的課程文件,使得各地幼兒園在執行《規程》時比較靈活,幼兒園德育課程呈現出多樣化的探索。
與此同時,90年代初期以來我國心理學工作者開始關注兒童個性和社會性的研究,這使幼教界的德育理念開始突破原有的框架,德育的內涵向社會性方向緩慢延伸。經過.10年的學習和研究,幼教界認同了個性、社會性等概念在幼兒德育領域的地位,以及個性發展、社會性發展與品德發展的基本淵源和關系。90年代中后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兒園教育活動》和南京師范大學編寫的幼兒園五大領域課程中,率先使用“社會”領域代替了“品德”領域。可以說整個90年代幼教界和心理學界的共同努力,為社會領域課程在新世紀幼兒園課程標準中的誕生做了充分的理論和實踐上的準備。
五、《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德育向社會教育的復歸
2001年7月,伴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大趨勢,教育部制訂并發布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下簡稱新《綱要》)。這是新世紀第一個幼兒園課程文件,它延續并發展了《幼兒園工作規程》的基本價值取向。
新《綱要》把幼兒園的教育內容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從此,“社會領域”課程正式成為幼兒園課程重要的組成部分。新《綱要》提出社會領域的目標是:“能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仔細分析這些目標可以看出:社會領域的目標是從兩個維度提出的,一是社會關系維度:涉及幼兒與自身的關系、幼兒與他人的關系、幼兒與群體或集體的關系、幼兒與社會的關系。二是心理結構維度:認識、情感、行為技能。這一目標符合幼兒社會性發展(含品德發展)的基本規律。用社會教育涵蓋品德教育,既彌補了以往品德教育在兒童個性和社會性發展方面的缺失,也為作為社會性核心成分的品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此,我國幼兒德育課程擺脫了長期以來政治化、成人化的影響,開始向更為人本化和科學化的方向發展。
新《綱要》并未詳細羅列社會教育的具體內容,這就為幼教工作者創造性地貫徹新《綱要》的精神提供了空間。同時,新《綱要》更是希望教師能把教學的關注點放在幼兒的主動活動上,不要把幼兒社會性發展簡化為社會認知的發展,不要把社會教育過程簡化為社會知識的灌輸和積累過程。社會教育應該促進兒童在社會認知、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和諧發展。
在社會教育的方法上,新《綱要》將潛移默化作為社會教育的首要特點,進一步強化了社會教育與其他領域在教學方法和途徑上的區別。新《綱要》特別強調幼兒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應滲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教師還要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同時把幼兒與成人和同伴的共同生活和交往作為其社會性發展的重要資源。新《綱要》充分認識到了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復雜性和長期性,要求實現幼兒園、家庭、社區的協調與合作,共同促進幼兒社會性的健康發展,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幼教工作者對社會領域課程認識和研究的進一步深化。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