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典雅美術 2018-06-12 09:22:41
折紙是指利用雙手將紙折成立體形象的活動.是我國民間傳統的手工活動之一,其特點是利用幾何造型來完成立體形象的制作。通過折紙活動不僅可以鍛煉幼兒手部動作的靈活性,還可以培養幼兒目測能力、空問知覺能力和對圖形變換的思維能力。而且折紙活動取材方便,報紙、掛歷紙等薄而有韌性的紙張均可以用來作為折紙的原材料。因此,折紙活動是幼兒開展得較為普遍的手工活動之一,適合各年齡段的幼兒。
折紙活動中,教師首先要教導幼兒白折紙基本術語的含義,如邊、角、中一IL,線、I:t--I心點、對邊折、對角折等術語的具體含義及指向,以便幼兒在折紙過程中能較快地、準確地明白教師的指導語與制作步驟。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幼兒掌握折紙的基本規則即對齊、抹平,并使幼兒明白,如果不對齊、不抹平,那么折出來的物體形象就容易歪歪扭扭,松松垮垮.既不美觀,又容易松散開。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適當引導幼兒學習折紙的基本技法。幼兒可學習的基本技法有對邊折、對角折、集中一角折、集中一邊折、雙正方折、雙三角折、四角向中心折和組合折等,可通過多次實際的操作練習,幫助幼兒掌握基本的折紙技能。
在折紙活動過程中,幼兒往往容易忘記折紙的步驟,因此教師可采用引導幼兒學習看折紙圖的方法教幼兒學習折紙。教師可事先按照折紙順序畫好步驟圖,圖上符號要簡單、明確、易懂,然后讓幼兒熟悉并識別折紙圖上符號的含義,培養幼兒識圖的能力。為能自己獨立進行折紙活動打下基礎。在幼兒第一次學習看圖折紙時,教師可邊教他們識圖邊進行折紙演示.讓幼兒理解如何按照步驟圖上的符號折紙。演示時.教師使用的紙要大一些,有正反面,手的動作要明確;同時,對折紙步驟的講解用語要簡練、準確、易懂,每折一步都應指明折疊的依據和標準部位,從而利于幼兒理解與模仿。在折紙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根據幼兒折紙技能的掌握程度適時改變自己的教學進程與教學策略,對幼兒難以理解的復雜步驟,如正反面的反復交替折疊等,教師需進行多次講解、演示。待幼兒已能自己理解圖示后,教師可逐步過渡到僅演示難點,其他部分讓幼兒根據圖示自己折疊的階段。
一般而言,在折紙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先出示一個折好的樣品,使幼兒對要折的形象有一個整體的感性認識,以加強折紙的目的性。在折紙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自己在基本折法的基礎上進行想象創造。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