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5-29 16:56:56
幼教網整理了關于2018年蘇教版六年級科學下冊《尋找生物的家園》教案設計,希望對教師教學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教材分析:
《尋找生物的家園》是蘇教版教材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里的首課,本單元依據《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關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這部分內容來進行構建的,本單元主要是引導學生認識植物、動物以及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本課將學生的視角引入生物與環境的研究,借助剖析每種動物必須生活在合適的環境里這一基本事實,使學生發現生物對環境的依賴關系,揭示環境對生物的意義,并突出了同一環境中生物之間的合作關系和敵對關系。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從大處著眼,從具體現象入手,把地球生態這一比較復雜的概念化為一個個具體事例來研究。它在本單元起著重要的統領作用,又可為本單元其它課的深入研究做好了鋪墊。
二、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知道生物依賴環境生存;理解生物棲息地的涵義;了解生物間存在著的敵對關系與合作關系。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記錄,討論身邊的生物與生存環境的關系;能夠列舉事例解釋生物間的相互關系。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活動中使學生感受到生物世界的神奇,珍愛并善待動植物的生命,不傷害它們;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品質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重難點:
根據教材的地位與作用,結合三維目標,確立本課的重難點為:
1.重點:引導學生發現生物離不開合適的棲息地,揭示環境對生物的意義。
2.難點:突出同一環境中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四、學情分析:
我校六年級的學生剛剛學完了兩年的自然課程,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有了一定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科學課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本課內容來自于生活,掌握本課的知識對于生活經驗豐富、思維活躍、求知欲強的六年級學生來說并非難題。因此,在教學時我努力為學生營造寬松、自由、愉悅的氛圍,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尊重個體差異,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五、教材處理:
本課共四頁,可分四部分:一、了解生物和它的生存環境;二、了解棲息地的涵義;三、探究一棵樹上的生物;四、了解同一棲息地中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由于現在季節的原因,我認為探究一棵樹上的生物這項活動現在開展不了,所以我準備分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完成一、二、四部分的教學,第二課時帶領學生到野外探究一棵樹是哪些生物的棲息地,第二課時將會在六月份進行。我本次寫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
六、教法:
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行探究知識的能力,本節課內容采用“活動——點撥式”教學法,學生通過看錄像、教師提問、自主學習產生學習興趣,從而開展一系列的觀察、比較等活動,加上教師的適時點撥,自行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以及生物間的相互關系。這樣把學生的主動性和教師的主導性有機結合,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既掌握了知識,又獲得了掌握知識的方法。
七、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
(播放一段有關地球生態環境的錄像后出示一個填空題)
__是小鳥的家,__是牛羊的家,__是魚蝦的家,__是花草的家、、、、、、__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填后教師導語:今天我們就來尋找生物的家園)(板書課題)
【這種導入方式充分發揮了電教媒體的優勢,使得課亦始,趣已生,并將學生迅速帶進了知識大門的臺階前。】
(二)了解生物的生存環境
1.(課件出示企鵝.獅子.小鳥和海龜的圖片)
師:這些動物的家在哪里呢?(學生答后出示這些環境的圖片)
2.師:不同的動物生活在不同的環境里,那么在這些環境中,除了我們看到的動物以外,還會有哪些生物呢?它們為什么會生活在這里?
3.學生討論后匯報交流
【此環節教學旨在充分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對動物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里非常了解,但他們可能沒有思考過它們為什么生活在這里。因此學生所敘述的理由,僅僅是基于原有的觀察或生活經驗,并不是根據觀察或思考的結果,這就為開展下面的探究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教學基礎。】
(三)了解棲息地的涵義
1.(課件出示四張自然風光的圖片)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