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多想壹步 2018-05-21 16:20:23
我繼續說:“現在請你再想想:能做到嗎?”
“嗯,好像很難!”翔云抓了抓后腦勺。
“翔云,你真是太棒了!剛剛還在說‘不可能’,現在只是‘很難’了!這可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呀!說明你很容易接受對你有用的建議!
“我理解你的難處,肯定會‘很難’的,不難才怪呢!
“不過我相信你,不管再難,你一定能做得到的!因為你是個有志少年,也是個明理的少年!”
3、“千萬不要努力學習!”
我接著說:“翔云啊,現在我們一起來探討一個問題:假如你暫時把它放下了,是不是會多出很多時間?”
翔云說:“是。”
我說:“那你有沒有想一想,多出的這些時間怎么安排呢?”
翔云說:“沒有,我還沒有想是不是能放下呢!”
我說:“那你猜猜看,假如讓林老師來給你建議,如果你把它放下了,怎樣安排多出的時間。你猜猜林老師會建議你怎樣安排?”
翔云說:“這還用猜嗎?肯定是叫我要努力學習了!”
我說:“不,恰恰相反!我要向你提的建議是:千萬不要努力學習!”
翔云一愣:“為什么?”
我說:“因為你是個非常上進的少年!你看,你原來初中時的學習成績是相當不錯的,你報考了重點中學,但是因為某種原因,還差一點沒能考上,所以你想用寫小說的方式來證明自己是最棒的,所以你放棄了功課的學習,想寫出一部一鳴驚人的小說。但是現實是,以你現在的閱歷,要寫出一部一鳴驚人的小說,暫時還有困難。那么,如果你暫時放下了寫小說,一個心思又撲到學習上去,你心里一定會想:我這一個多學期已經掉了190多名,我一定要爭取盡快把它補回來,我要盡快超過其他同學。這樣一來,你的心情是不是又會開始急起來?
“有幾句俗語:心急吃不上熱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镢頭挖不成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一個心思想又撲到學習上,想在短時間內趕回那190多名,甚至超過其他同學,一定很難實現,那心里一定會產生一種挫敗感。
“所以林老師建議你:如果你放下以后,把多出來的時間分成三份:
其中一份,用來‘關注’學校的功課,上課聽一聽老師講解,課前也可以看看書,想一想這些功課我到底能不能把它學好,有沒有更好的學習方法。但是記住,‘千萬不要努力學習’哦!林老師只是建議你用三分之一的時間來‘關注’學校的功課。
第二,我發現你近一年來,由于只顧寫小說,跟老師、同學很少交往,也就是說你漸漸遠離了朋友,成了一個孤獨的探索者。但是人不能沒有朋友,所以林老師建議你用三分之一的時間來交朋友:(1)把你以前的老朋友找回來,重新恢復以前的關系;(2)看看你身邊還有哪些值得你學習的,或者能說得話來的,可以成為新朋友。
第三,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你這部小說,我發現小說的主人公藍翔有很多不良情緒:他矛盾、苦悶、孤獨,焦慮,老想跟別人戰斗,你看他本來的目標是要去探索宇宙奧秘,可是他在路上見到野豬就要斗野豬,見到野豹又要斗野豹,甚至見到蜜蜂也要跟它斗一斗。這是一種很典型的因為對現實不滿,想要發泄這個不滿情緒的表現。一般情況下,小說主人公的某些情緒、性格特點,總會留下一些作者的影子,請你想一想:這個主人公藍翔跟你有沒有一些關系呢?”
翔云說:“林老師你說得太對了!這個主人公其實就是我自己啊,現實生活中我覺得我自己就是孤獨、痛苦、無助的,沒人能理解我,我也不理解他們。”
我說:“好,找到這些不良情緒就好了。現在我們要認識到這些不良情緒如果留在你心里,它會讓你不開心,會影響你學習、生活和交朋友。所以現在林老師建議你用三分之一的時間來了解一下:這些不良情緒是從哪里來的?有些可能是從老師那里來的,有些可能是從同學那里來的,有些可能是從爸爸媽媽那里來的,也有些可能是你自己造成的。找到一個原因就把它拿掉一個,找到一個再把它拿掉一個,這樣你就會越來越開心,性格也會越來越開朗,你覺得自己能做到嗎?”
翔云說:“嗯,那我試試吧。”
我說:“好,祝你成功!”
十天后,翔云給我打來電話,很開心地告訴我:
“林老師,上次從你那里回來后,我嘗試著調整了一下心情,用了些心思來關注課堂上的功課,我發現這些功課對我來說真的是太容易了。我發現很多題都簡單得不得了。”
我說:“那好啊!說明你的理解能力是超出一般人的,拉下了那么久的功課,你還能感覺到當前所學的內容非常簡單,真是了不起!不過你一定要記住林老師的話哦:千萬不要努力學習!除了關注課堂上的功課,還有另外兩件要做的事千萬別忘了!”
此后,翔云幾乎把寫小說的事放在了腦后,一個心思就想著:功課、功課、上進、上進!
……
為什么短短兩個來小時的談話,能達到這么好的效果?因為我自始至終是站在孩子的同一邊想問題。
。ㄈ
站在同一邊,引導孩子追求更高層次目標
春節過后,李強夫婦聽朋友介紹,說我給孩子做心理輔導,激發孩子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很有辦法,便把兩個孩子宏圖、宏強帶了過來,讓我跟他們聊聊。兩個兒子一個八年級,一個五年級。
聽李強夫婦介紹,兩個孩子寒假在家懶得要死,每天做不了半小時作業,一天到晚只顧看電視,玩游戲,要不就是跟鄰居的孩子在外面追趕打鬧。
兩個孩子聽了,低頭不語,無精打采。
我說,我也喜歡看電視,喜歡玩手機,玩游戲。
我問他們夫婦,在外面做生意累不累?收入好不好?然后問他們,如果有一個更輕松的生意,不用那么累,也不用增加投資,收入還不減少,干不干?
他們說,當然干了!
因為他們做生意是跟廠家打交道,屬于供貨商這一類的。我說,如果有一天,你們供貨的廠家跟你們說,從現在開始,你們不用送貨了,原來你們每月的利潤是多少,他們就給你多少,你們什么也不用干,只管在家吃喝玩樂就行了。你們高興不高興?
他們說,當然高興了!
然后我話鋒一轉,說:“其實懶惰是人的天性,如果整天不用干活,都有好吃好喝,有錢花,誰不樂意?既然如此,孩子們辛苦了一個學期,難得有個寒假,就讓他們輕松輕松,好好玩玩吧。”
這時,我看到兩個孩子開始兩眼放光,來精神了,便問他們在家喜歡看什么電視,玩什么游戲。然后我說,這些電視、這些游戲,我也喜歡。
討論了一會兒關于電視和游戲的內容,我便問他們,看這些電視,玩這些游戲,是不是覺得很開心,很快樂?
他們說是。
我回頭跟他們夫婦說,是啊,追求快樂也是人的天性,誰不想快樂呢?
然后我開始跟孩子們討論:
有一群猴子,住在花果山,它們整天除了吃喝拉撒睡,就是一起在樹林里上躥下跳,追趕打鬧,它們快樂不快樂?
孩子們說,快樂!
后來有一只猴子,發現自己跟別的猴子不一樣,于是它跑了出去,它去干什么了?
它去學本領了。
它學了什么本領?
它學了十八般武藝,學了七十二般變化,學了跟斗云,分身術,學了很多本領……
我說,這只猴子,學了本領后,跟牛魔王稱兄道弟成了好朋友;把東海龍王的定海神針拿來當兵器,東海龍王也怕它三分;回到花果山教猴子們耍槍弄棒學本領,猴子們都尊他為大王。這時候,它快樂不快樂?
孩子們說,快樂!
那它的快樂跟花果山其它猴子的快樂有什么不一樣?
孩子們說,它有成就感,它教猴子們學本領,猴子們的安全更有保障……
這只猴子后來大鬧天宮。
在鬧天宮前,是不是巨靈神都不把它放在眼里?鬧天宮之后被封為“齊天大圣”,是不是托塔李天王都對他畢恭畢敬,太上老君、太白金星都跟他平等相待,連玉皇大帝都怕他三分?
現在這只猴子快樂不快樂?
他現在的快樂,跟花果山那些猴子的快樂有什么不一樣?
通過討論,我們得出結論:花果山那些猴子的快樂,只是低層次的快樂,而且很難長久;“齊天大圣”的快樂,是有成就感的、高層次的快樂,而且更能夠長久。
我們繼續討論:
他現在的快樂是怎樣獲得的?
你們要“齊天大圣”的快樂,還是花果山猴子的快樂?
要獲得“齊天大圣”的快樂,以后應該怎么做?
兩個孩子討論得很有興致,都說回家認真看書,認真寫作業,不看電視,不玩游戲了。
我說,不對,看電視,玩游戲,也可以獲得快樂,為什么不看不玩呢?電視還是可以看,游戲也可以玩,但是少看一點,少玩一點,做得到嗎?
他們說,做得到!
于是他們商量好:上午做一個小時作業,看一個小時課外書,還要記閱讀筆記;下午也是,做一個小時作業,看一個小時課外書,記閱讀筆記;晚上,或者寫作業或者看課外書一個小時。
然后我說,請你們爸爸媽媽督促,并且經常向我匯報。好不好?
他們齊聲說:“好!”
最后,我跟他們說:今天跟你們聊得很開心,我聽你們說話很流利,表達能力也很強,不知道你們朗讀課文怎樣?
他們說沒帶書。我說好辦,就讀這段話:
每個人都追求人生的快樂,但我追求的是“齊天大圣”的快樂,而不是花果山猴子的快樂。因為我知道花果山猴子的快樂只是低層次的快樂,而且很難長久,我也知道,要獲得“齊天大圣”的快樂,必須努力學習,艱苦奮斗。
兩個孩子按我的要求,津津有味地讀了好幾遍。然后我問他們:明白這段話的意思嗎?
他們說,明白!
我說:“那好,你們回去把它背下來;氐綄W校以后,兩兄弟比一比,看看誰是“齊天大圣”第一,誰是“齊天大圣”第二。好不好?”
他們異口同聲地說:“好!”
回去的時候,我看到,他們一家子都很開心。過了幾天,李強打電話告訴我,這幾天兩個孩子都很自覺。
前幾天,李強打電話向我報喜:半個學期來,兩個孩子表現好了很多,近期的考試成績進步都很大。謝謝林老師!
我說,不用謝我,主要是因為你們配合得很好!
經典語錄:每個人都追求人生的快樂,但我追求的是“齊天大圣”的快樂,而不是花果山猴子的快樂。我知道花果山猴子的快樂只是低層次的快樂,而且很難長久,我也知道,要獲得“齊天大圣”的快樂,必須努力學習,艱苦奮斗。
04
站在同一邊,要對話,不要對立
年前看到一個小視頻(這個視頻現在已無法復制過來了,想看的朋友可點擊下面文章名進入觀看:《女兒問爸爸:脾氣不好怎么辦?這個爸爸的回答暖爆了!》,上面是當時的一張截圖)。
視頻中,小女孩堅持說自己已經認識到錯誤,并請求讓自己靜一靜;父母一方則堅持認為孩子態度不端正,還沒認識到錯誤,一直大聲批評孩子。雙方僵持不下。
在兩分多鐘的對話中,小女孩有兩個高頻詞:
“怎么樣” 7次、“我想自己靜一靜” 3次。
一個理屈詞窮的孩子,面對兩個資深老練的成年人,僅有反復這一句“怎么樣”無力地掙扎。
一對反復想要“證明孩子錯了”的父母,和一個反復說明自己“已經知道錯了”、想“自己靜一靜”的孩子。最后誰會贏?
贏的一方會有什么獎品嗎?恐怕只有日漸疏遠的親子關系了。
輸的一方會有什么教訓呢?恐怕只有鋪天蓋地的挫敗感了。
其實我們和孩子的每一次對峙,都是耗損。父母用權威武裝自己,孩子用情緒保護自己。如果孩子和父母長期處于一種對抗狀態,積壓了太多的負面情緒,最后可能會膽小、懦弱,或者抑郁,或者叛逆。
對立,是在不斷重復地打著死結。
是為過去的錯誤而批評,還是為未來的成長而教育?
這,很值得我們每一位父母深思!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