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4-17 09:14:21
來看看我們在安格莉卡和維利的故事之外得到了哪些認識吧:
在開始嘗試生育的時候(最初的確沒能按計劃“成功”),兩人都陷入了日趨嚴重的自我矛盾的內心沖突中之中。這種感覺由以下幾方面原因引起:害怕因服用避孕藥造成了傷害而引起負罪感;害怕孩子有殘疾或缺陷進而面臨墮胎與否的抉擇。
他們選擇了留下這個孩子。但這樣的堅決并未持續多久。從妊娠期第六個月開始,繼續妊娠的信念就再次受到挑戰。
盡管安格莉卡下決心要生下這個孩子,但她并不敢為孩子的到來而高興,因為她是否能夠足月分娩還是個未知數。她要做的就是乖乖地臥床休息,以免孩子受到任何傷害。她為自己的憂慮恐慌而痛苦著,另外還要為每一次胎動擔驚受怕。
一般來說,在妊娠期結束前,她會一直擔心自己的孩子過于有活力,而從另一方面看,那又正是她所熱切期待的東西!
她對孩子不能模棱兩可,不能對孩子既說“可以”,又說“不可以”。這樣就會使孩子感覺到這種內心沖突。
這種模棱兩可的情況引起了一種惡性循環。母親內心的慌亂使孩子變得不安并且像母親一樣處在壓力之中。唯一能通過節律性運動使孩子平靜和放松的人可能就是母親了,可是她卻因為要保證臥床休養而無法這樣做。這樣一來,母子雙方在分娩之前都完全地被壓力所控制了。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像個搗蛋鬼似的降臨在人世間。第一次哺乳的時候,安格莉卡心里就又生起了沖突感,這一次不是擔心孩子,而是一種假定的被孩子拒絕的傷感。“雖然我已經夠受的了,可這孩子還是不吃我的奶;雖然我愛他,可他不接受我!”
可是孩子同樣也生活在一種相似的內心沖突之中。他是那樣喜歡被哺育,而且要安安靜靜地在媽媽懷里享受被保護的感覺。但是他感受到的卻是來自母親的不滿、沮喪和緊張,以致他自己也開始在一種讓他無法自然放松地吸吮乳汁的煩亂之中。到了夜晚,孩子依然不能從這種煩亂中擺脫出來——他當然不能讓自己寄居在一個百孔千瘡、不避風雨的棲身之所里!
那種破壞性的力量,也就是那種讓安格莉卡和維利的孩子從一開始就失去了基本的依賴感以及吸引起母子雙方長期不安情緒的力量,正是無法終止的自我矛盾的態度和對完美狀態的盲目推崇——這種“完美狀態”使人迷惑,讓他們認為自己興許可以擺脫痛苦與恐懼的影響。
而情況恰恰相反。人們越是竭力去擺脫那種影響,就越發落入了它的魔掌。
技術使人可以隨心隨欲地孕育孩子;不過它也讓人可以隨意地扼殺胎兒。其實多虧了技術才使人們可以只孕育他們理想中的孩子——這孩子在母親腹中的感覺一定是如同置身天堂一般。技術使這些成為可能,而人類又是技術的操縱者。人類通過技術把“生殺大權”握在了手中。而人們所料想不及的情況卻也連同內心沖突的痛苦——正如我們從安格莉卡和維利那里所見的——乘著技術的“東風”重新又悄然滋生出來。
3.解決方法
為人父母意味著既要容忍對立現象的存在,又不能回避同對立面的矛盾。每個孩子帶來的不只是歡樂,還有苦痛。如果我們心甘情愿容忍孩子,那就應當接納他這個禮物。作為父母,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和孩子同甘共苦。為人父母要求人們做好心理準備,即使路途坎坷也要與孩子共同跋涉。
所以,為了能夠平靜而順利地被父母接受,每個孩子都需要來自父母的確實的包容。這就要求孩子的存在被完全地肯定,以便孩子本身能容易地被接納。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