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佚名 2017-10-12 18:06:04
幼教網整理了關于幼兒音樂舞蹈教案《試論幼兒音樂教育新理念2》,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五)、教學評價
以往的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只重視幼兒是否掌握教師所給的適應與技能,如歌曲會唱了嗎,樂隊的節奏敲齊了嗎,舞蹈動作跟教師教的是否一樣……原因就在于:教師沒有真正成為幼兒自主進行音樂活動的積極者,支持者,發掘者,只是個命令者,指揮者,監督者,教師較少去考慮如何幫助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成功感,增強自信心,激發興趣,及幫助形成良好的、正確的自我概念。教師不了介幼兒,也不觀察幼兒的需要,只是用一個預先確定的標準來評價幼兒,希望所有的幼兒都能完成同樣的任務、形成相同的技能。教師將大量時間化在評價幼兒是否遵守規則,懲罰或貶低做了錯事的幼兒,讓許多幼兒靜靜坐著等待教師處理糾紛。
現在的音樂活動中,我重視了整體性的評價,教師角色應是個組織者,引導者,協作者,發掘者。
首先,重視幼兒從事音樂活動的情感因素,重點講評幼兒活動過程中所感受到的愉悅情緒體驗,幫助幼兒建立自信,獲得成功感。發現幼兒的閃光點并加以肯定,如幼兒在進行多聲部兒歌輪念、輪唱,輪奏的系列游戲活動中,在一次次的實踐活動中,幼兒真正從中感受到我是集體中的一員,我錯了小組就輸了,一個小組錯了,全班六組也就失敗了,我盡力用下面評價鼓勵幼兒發展自我控制能力,當游戲未取得成功時,我就通過提問或提出建立,并讓幼兒進行思考、實踐、鼓勵幼兒最后通過努力合作而取得成功。因而,在這引起活動中使那些頑皮的,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兒都增強了自控能力。
其次,評價中重視幼兒的探索與創造,我允許幼兒有不同的答案,鼓勵其能從自主解決問題和實踐中學習,營造一種相互討論的氣氛。因為,幼兒參與在活動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學習,他們的音樂素質(及各方面的素質)“花蕾”在教師創造的適當的環境中,自然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教師一定要了解幼兒生心發展的特點進行評價,使每個幼兒“花朵”都漸漸綻開。如一次我讓幼兒欣賞一段抒情樂曲,引導幼兒想象并作畫(中班)在評價時,幼兒相互交流、討論。有個幼兒提出:“王偉畫的太陽不對了,”我一看,哦,原來他把太陽畫有尖尖頭,但我不是輕易否定,而是讓王偉來說說自己的想法:他慢條斯理地說:“我沒畫錯,國慶節我去寧波鄉下去玩,在船上看到日出,我畫的是太陽從水里跳出來的時候,下面有點尖的。”這里其他幼兒都認真地聽他講著大海上的太陽的故事……又如五個>>幼兒在敲奏歌曲“好朋友”時,速度總跟不上琴聲和歌聲,而且常敲錯音,我沒責備,也不直截了當急于指出他們的問題所在,而且引導幼兒共同進行評價,通過觀察比較,讓幼兒觀察兩種方法的敲奏,評價運用哪種方法敲奏好。我先模仿幼兒敲奏的方法,(將手中的兩根棒錘離音塊高高的)再用正確的方法演奏(手中的兩根棒錘離音塊低低的)引導全體幼兒仔細觀察,幫助他們尋找原因,這一下全體幼兒個個聚精會神地看,不一會兒討論開了,最后終于找到關鍵點:敲奏時棒錘應離音塊低一些,這樣容易敲準,速度也跟得上,幼兒通過觀察辨析,解決了敲奏技巧上的問題,而且是每個幼兒受益。因而,我在評價中較注重調動、推進幼兒與材料間,成人與同伴間的互動,評價的效果是能激勵每個幼兒動起來,思考起來,致于幼兒“編”得怎樣,那并不看得過分重要,評價中要重視發現幼兒的獨特見解,培養幼兒與教師討論的勇氣,因此,教師應接納所有幼兒的音樂創作方式,接納所有幼兒的音樂創作作品,鼓勵幼兒大膽創新,以增加幼兒主動參與活動。中班末期與大班上期時,幼兒將會在音塊上敲奏自己學唱的歌曲,而且對他們來講是一件既有興趣又輕松自如的事情,在這許許多多的活動中,發展幼兒的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思維力、大膽地在集體中操作嘗試的勇氣,使之充滿自信心獲得成功后的喜悅心情……這種教學著眼于幼兒的未來。在教學中可能會感到起步很慢,但這過程中幼兒所>獲得的點滴知識都不是教師“灌”的,而是自己探求到的。而這恰恰是最重要的。
第三,強調幼兒學習過程--從研究教師的“教”轉向研究幼兒的“學”。不光要研究教師怎樣教,而且要研究讓幼兒學會學習的方法,過去重視教師的教,而忽視幼兒的學。裨上是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強加于幼兒,限止了幼兒的思維和創造能力。這里遷涉到一個“教會”與“學會”的關鍵問題。“教”是為了“學”教師應當去觀察了解幼兒年齡特點及生心發展階段的需要,探尋幼兒學習奧秘與規律,努力做到為了幼兒的學而教,教師應當從幼兒的探索思維能力,發掘其創造力。并使個別幼兒身上的閃光點變成全班幼兒身上的閃光點。讓幼兒有充分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從而自覺去謀求知識并創造性地加以表現。如幼兒在掌握力度的強弱基礎上探索力度的起伏創作的畫,表示了他們各自的理解。(圖一:有人在打呼呼嚕有力度起伏;圖二:房子屋頂有力度起伏)然后引導幼兒通過想象,創造用動作將力度的起伏表現出來。如動的興趣與信心,幼兒一定會積極主動,人人都會得到發展。
二、現代音樂教育中教師應轉變的觀念
基于上述的音樂活動中應確立的觀點,我認為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是教改的關鍵。
重視>幼兒整體發展--從知識技能訓練轉向對幼兒素質、能力、個性的培養。
音樂教育的目標指向是培養和塑造人的個性,才能和創造性通過音樂活動對幼兒進行綜合整體的素質教育。音樂教育的首要任務,應該是為大多數的將來不是音樂家的孩子著想,幫助他們并使他們也能參與音樂活動、能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和有一定水平的音樂欣賞者,能從音樂中享受到樂趣,鍛煉能力、提高素質,發展個性。同時也必須為今后能從事音樂藝術的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師不應把眼光盯著挑選條件好的天才孩子身上,應著力在教育過程中尋找,探求如何發展兒童自身的才能,尋求培養的方法,然后把這些培養手段引進教育教學中,因為人的才能是后天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形成的,所以,我們的教育任務不僅要掌握學習的方法(自我教育與相互教育),培養幼兒的創造意識,探索精神,教學的根本任務是發掘每個幼兒潛在的創造能力并促使這種能力的發展。
改革中的幼兒音樂教育應做到“今天的教是為了明天的不教在教學活動中讓幼兒自己去感受、理解、表現音樂。幼兒通過自已的音樂實踐活動、主動積極地探索知識,從而提高素質,發掘潛在能力,培養個性。如中班幼兒從敲擊開聽辨兩個物體的聲音中悟“聲音是有高低區別的”;接著幼兒聽辨、模唱敲擊solmila三個音上敲奏簡單樂句,如5353|6-|;35|665|……這即是幼兒的創造了,以后再加上dorefaci等音,幼兒表現大海波浪、風中柳樹、飄動的氣球……也許有的動作不一定使成人滿意,但這樣的教學強調了對幼兒“學”的研究。它不單純地追求“成品”掌握的效果,是重在追求教學過程中幼兒各方面的反映。因為教學過程是體現幼兒知、情、意、行的心理活動過程,也是>幼兒掌握知識技能的認知過程。在抓住學習過程的研究,有利于了解每個幼兒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探索能力及創造能力。有利于幼兒知識,智能與個性的培養。很可能在一二個活動的短時間不能馬上見效,但對幼兒是起著潛在影響,是著眼于幼兒的未來。
注重幼兒主動活動--從教師決定一切轉向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邊活動。
以往的教學既使是教師采用啟發式提問,但最后幼兒還得服從教師的意圖,雖然幼兒對音樂有興趣,可在學習過程中總處于被動情緒之中。
現在教師應重視環境創設,給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教學活動中幼兒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成了學習的主人。教學活動不僅建立在尊重幼兒內在的獨立和健康成長的基礎上,而且還為幼兒的未來著想,鼓勵幼兒有自己的思考方法,獨立見解,個性特點,充分發揮其主動性積極性。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是個組織者、引導者、協助者、發掘者。教師不再是單向傳授知識,而是為幼兒創設環境提供材料,從“問題情景”、“問題材料”出發,在教師主導下幼兒探索性創造性學習。當然必要時也有講授或示范模仿式教學。音樂本身是一種表現藝術,首先要讓幼兒對音樂有自己的感受。鼓勵幼兒在演唱、指揮、演奏、表達中自己去探索概念,跳、聽、敲、想、畫、編、講的活動過程中提高音樂素質,鍛煉各方面的能力,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如我引導幼兒探索卡儂曲式,組織全班幼兒參加游戲,36人分成兩邊念兒歌邊轉圈走步的方式探索卡儂曲式。這種游戲活動既訓練幼兒保持清醒的頭腦,又培養幼兒協調的動作,并使其群體活動中認識自我,他們渴望大家合作成功,個個興味盎然。幼兒在紙上畫了各種畫表求自己對卡儂曲式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幼兒進行二組,一組的輪唱或在六只音條樂器上進行輪奏已不感到困難了。活動中每個幼兒探索創造機會多,知識不斷積累,創造思維不斷發展。
在改革實踐中,我認識到教師教會幼兒動腦筋,敢于表現自己這才是教育的根本。從小養成幼兒自己學習,動手創造的能力和習慣,這種獨立思考和具有自信的個性為幼兒今后學習任何學科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要尊重每個幼兒,相信幼兒的探索能力與思維能力,努力為其創設一個適應他們發展的良好的心理環境,使每個幼兒感到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相信自己的能力并敢表達自己的見解。經常采用這樣的雙邊>>活動教學形式,他們不但能牢固掌握知識,而且學習主動積極,創造獨特性也越來越強。他們的創造往往超過了教師的估計,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情感不斷增強,在這種探索和創造活動中使幼兒成為真正的主人,便于教師發掘幼兒的潛在能力。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