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佚名 2017-10-12 17:59:22
我們知道智力是人認識客觀規律、改造客觀事物的能力。從智力的結構角度來看,智力包括感知、觀察、記憶、想象、創造等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能力。智力的物質基礎是人的大腦。科學研究表明,音樂活動不僅依賴于大腦皮質的分析機制,它還依賴于那些主管感受與動機的皮質的分析機制,它還依賴于那些主管感受與動機的次皮質結構而這些結構對人智力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培養兒童對音樂具有敏銳感覺,對提高兒童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也會起到積極的作用,例如:讓初生嬰兒在哺乳、活動或睡眠時聽一些優美、愉快的音樂,可以使嬰兒的朦朧期縮短,學語期提前。
科學家貝弗里奇說:“音樂有助于直覺……在感情上,音樂帶給人的的快感,近似于創造思維活動帶給人的快感,而適當的音樂能幫助造成適合于創造性思維的情緒”。愛因斯坦每當研究問題遇到困難時,就把自己關起來演奏音樂,他常在音樂中重新獲得靈感。這原因正是音樂使他的思路從邏輯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重新獲得創造力。所以他說:“真正的科學和真正的音樂要求同樣的思維過程。”正因為如此,許多成功的科學家都與音樂有不解之緣,愛因斯坦拉小提琴,普朗克擅長演奏鋼琴,玻爾茲曼有很高的音樂欣賞能力,耗散結構理論的創始人、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普里高津,一般進化論的創始人、美國系統哲學家拉茲洛早年都是鋼琴家。
四、以美促健,與體育相得益彰
優美的音樂可以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發展,還可以醫治人的疾病,
正為因為此,音樂治療作為一個新興學科,正在全世界人蓬勃發展。事實上,在人類的音樂發展史中,音樂始終與人體的運動分不開的。古人云:詩、樂、舞三位一體,正是指這一狀態。許多作曲家都強調音樂與身體或手勢語言之間的密切聯系,他們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說,音樂本身最好還是被看成一種延伸了的手勢、一種由身體所執行的運動或方向。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甚至認為音樂必須被看見,這樣才能得到恰當的吸收.他認為一個人在聽音樂時必須看演奏者演奏。確實,聽音樂會的錄音要比親臨現場觀看演出給人心靈的震撼差得多。幼兒當然會把音樂運動與身體運動自然而然地聯系起來,他們覺得如不伴以某種身體運動是唱不出歌來的。奧地利的音樂教育家提出具有體態律動配合的音樂教學法,體現了音樂與運動的密切聯系。他認為:“音樂的學習應該從有關運動的經驗開始”。
音樂益于身心健康,這一功能,與體育的根本目標是完全一致的。從特征上說,音樂發源于人內在的情感運動,而體育表現為人外在的身體運動,音樂發展人健康的情感能力,而體育鍛煉人強健的體魄,它們從不同方面促進人身心的健康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音樂與體育呈現出日益緊密結合的趨向。例如,現在許多運動項目:自由體操、花樣滑冰和游泳等已經與音樂完美結合,兒童體廣播操更是離不開音樂。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