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佚名 2017-10-12 17:50:20
沒有參與集體游戲的習慣,缺乏興趣,坐著不動,但看到同伴們和老師又唱又跳,玩得這么開心,也就引起了他們的興趣,自愿地跑過來拉著手邊走邊唱起來。在此基礎上可啟發他們:“我們還可以拉個圓圈干什么呢?”“可以跑跑、跳跳、踢踢……。”在老師的幫助下幼兒興致勃勃地創造出新的歌詞和動作,玩得更有趣味了。教師可以采用改編歌詞、增加游戲的情節和人物、小朋友輪換唱歌等方法,通過游戲,幫助幼兒按照游戲的方法加上自己的創造,插入有趣的唱歌和有節奏感的動作,在愉快地反復地進行游玩的過程中培養幼兒進行集體游戲的習慣和能力。
3、培養幼兒按照規則進行游戲的習慣。
在音樂游戲中,如果游戲者不遵守規則,就會影響游戲的進行。例如《誰是小熊》《丟手絹》這些游戲就需要數目相對穩定的人數和聽音樂指令做動作,如果游戲者不按規則閉上眼睛或指令未發出就過早搶占位置,就會影響游戲的順利進行,使游戲失去趣味性。這些游戲的違規者就不會受到大家的歡迎,而音樂游戲的趣味性又使得幼兒能愉快地心甘情愿地去順從游戲的規則和要求而加強對自己的約束,并且在游戲過程中會得到其他幼兒的提醒和督促,從而使其有效地矯正自己的行為遵守規則,養成遵守規則進行游戲的良好習慣。
四、幼兒音樂活動游戲化
游戲化不僅體現在音樂游戲這樣的特殊成分,而且體現在它的一切活動形式方法都比較自由、靈活多采、具有游戲化和類似游戲的特征,是幼兒體驗到和“玩”一樣的感覺,自覺自愿地,不知不覺地,快樂地,不知疲倦地,投身于活動之中,在唱唱、跳跳、玩玩、敲敲打打的過程中去感知音樂。
(一)內容的游戲性。
1、內容上,我們會多樣一些。每個小的音樂活動都有各種音樂素質和能力訓練的小游戲,簡單而且易使用。
2、活動的內容設計情節化,趣味化,使幼兒對每個音樂活動的角色感興趣,不自覺地被吸引到其中,得到訓練。
3、發聲練習也要做到游戲化。每節教育活動唱歌之前用各種小游戲活動做簡短的模式發生聲練習,訓練幼兒用自然好聽的聲音唱歌。如看動作發聲;或看圖片內容發聲;或由老師即興用歌聲問幼兒,幼兒發揮想象即興創編歌詞回答;也可讓幼兒模仿各種車輛或小動物的聲音。
(二)組織形式的靈活性,自由性。
幼兒在這種多樣感受活動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感受了音樂,幼兒一直高興的在用心地聽、看、并情不自禁地跟著學唱,自覺地投入到活動中去,在這種熱鬧愉快的環境中,產生了愛小動物的情感,這就是音樂所富有的情感性和形象性的藝術特征。將音樂學習與幼兒的活動融為一體,使幼兒能自覺地去聽,去唱,去動,不僅提高了學習的效果,使學習過程輕松愉快,而且具有培養高層次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長時效應。
(三)教學方法的游戲性。
1、玩中學。在音樂游戲《卷炮仗》中,幼兒在玩中學會了音樂游戲,又學會了歌曲,通過教師示范用紙卷炮仗,到幼兒用身體動作“卷炮仗”到最后師幼探究游戲規則,這種邊玩邊學的教學方法,使幼兒玩的高興,對游戲規則記憶也比較深刻。
2、靈活,正確地使用示范方法:示范法對老師來說是示范,對幼兒來說是模仿。幼兒有好模仿的天性和本能,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提供正確的、熟練、富有表情、能正確體現作品音樂形象的示范,供幼兒模仿,在音樂活動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教學方法,但不能只讓幼兒單純機械和模仿,排除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因為每一個幼兒都是具有與眾不同想象空間,都有不同創造的需求,更不能排除幼兒對主體對元素的能動發現以及不同于他人的獨特的組合能力。
音樂活動的游戲化,使幼兒喜歡上音樂課,并愉快的投身于活動中,從中得到發展。也使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更得心應手,效率更高了!
教師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過音樂教育活動使幼兒身心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因此,教幼兒學習音樂的過程,不僅是使幼兒逐步認識音樂,把握音樂,養成對音樂的積極態度的過程,更是幼兒獲得身體、語言、認知、情感、個性、社會性全面和諧發展的過程。可見,幼兒音樂教育應該是一種以音樂為手段來進行提倡基本素質和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