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佚名 2017-10-12 17:36:28
要表達的不同內容和情感,他們或高亢、或低沉、或歡快、或抒情,如何讓幼兒感知這一切呢?這時就需要教師按照歌曲的情感要求、風格特點進行有感情的范唱。例如在歌曲《娃娃上灶》這節課,我進行了兩次范唱。第一次范唱是清唱并借助于動作,讓幼兒感知歌曲的美妙、歡快活潑及有趣;第二次范唱是邊彈邊唱,讓幼兒根據我唱的內容展開豐富的想象,在腦海中描繪出歌中所唱娃娃廚師切菜切肉、翻炒做飯,用心者飯香菜香味道好,貪玩者飯焦菜焦真糟糕的有趣畫面;而在歌曲《小烏鴉愛媽媽》的范唱中,我通過豐富的表情,抒情的旋律以及有感情的演唱,讓孩子們體會媽媽生病了,小烏鴉不貪玩,捉了蟲兒飛回家,一口一口喂媽媽的感人畫面------這樣,使孩子們對歌曲有了一個較完整的藝術形象,從而激發了幼兒學唱歌曲、急于表演的欲望。3、模仿演唱,提高能力唱,是一項重要的音樂實踐活動,是一首歌曲最重要的表達方式,通過唱可以使幼兒在音準、吐字、唱詞、節奏等方面得到訓練和提高。由于大班孩子尚未具備一定的視唱的能力,不能獨立處理關于音準的高低、節奏的快慢等方面的問題,所以他們只能采用模仿演唱的方法來學唱歌曲。在教學中,我多用錄音帶。在幼兒初步了解歌曲的基礎上,通過三個步驟來幫助幼兒進行模唱:第一步,要求幼兒耳聽錄音,心里默唱;第二步,要求幼兒隨錄音進行輕聲哼唱;第三步,要求幼兒模仿錄音,反復進行齊唱練習,直至幼兒能夠基本跟上錄音的速度為止。4、輔助律動,融入情感律動,是一種根據歌曲的內容創設動作,隨著旋律的發展進行表演的一種藝術形式。由于孩子們好動,尤其喜歡隨著音樂的節拍動,而律動正好符合他們這一年齡特點,因此也就成為他們唱好每一首歌的重要輔助手段之一。例如在學習歌曲《不再麻煩好媽媽》這節課,通過梳頭、穿衣服、系鞋帶、疊被子等一系列動作的編配,使幼兒在邊唱邊做的過程中,理解性地記憶歌詞,并能把疼愛媽媽的感情付注于演唱當中。
三、通過欣賞,提高鑒賞能力音樂欣賞是人根據樂曲旋律的發展,進行形象思維的一種心理過程,是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大班幼兒尚不具備獨立欣賞的能力,他們必須有賴于歌詞的引導和教師講述的啟迪,才能完成整個欣賞過程。在教學中,我一般這樣引導幼兒:1、通過講解、了解音樂。幼兒對事物的首次印象一般是比較深刻的,在首次給幼兒欣賞音樂作品時,一定應盡量使幼兒對音樂產生一種美好而深刻的印象。這個過程應能引起幼兒的興趣,使幼兒想象活躍,情感上也有所觸動。例如在欣賞《啄木鳥》時,我要求幼兒閉目聆聽音樂,并跟隨教師有感情的配樂講解,在腦中展現出一幕幕啄木鳥為果樹治病以及果樹除蟲后枝繁葉茂的美麗畫面,使幼兒情不自禁地與音樂融為一體,更深地感受樂曲的旋律美及意境美。2、通過動作,表現音樂。如在欣賞圣桑的《動物狂歡節》這組樂曲時,我先提出要求,讓孩子們只用動作,不許出聲,聽一至三遍音樂,并觀察孩子們的反應。結果,有的孩子很快用動作表現出了樂曲中個別動物的動作。我抓住時機,鼓勵幼兒隨著樂曲中動物角色的變換,發揮想象,大膽地自編動作,使幼兒在邊聽邊想邊做的過程中感知音樂,表現音樂。3、通過圖畫,展現音樂。例如,在欣賞《嘀哩、嘀哩》這首曲子時,孩子們在理解歌曲的基礎上,我則鼓勵幼兒運用畫筆、大膽想象,在紙上把關于春天的種種美妙景物展現出來,從而完成這一抽象到具體的過程。總之,對于大班孩子來講,教師只能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思維發展規律,利用多種形式,突出一個“活”字來進行音樂教學,才能激發他們對音樂活動的興趣。實踐表明:孩子們通過科學的音樂教育,不僅學到了一些必要的音樂知識和技能,同時也培養了對音樂的感受力、記憶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現力,提高了他們的音樂素質,同時也大大促進了其智力的開發。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