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佚名 2017-10-09 21:15:44
造的過程。例如《清明上河圖》的畫面內容是街市上人們活動的情景。就可以結合講述故事的教學方式讓幼兒更輕松地了解長卷構圖的中國畫。畫家吳作人筆下的《熊貓》《熊貓竹石圖》等作品的欣賞可以結合兒歌的形式。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熊貓的活潑、憨厚,感受作品中的和諧、恬靜之美,從而培養幼兒對動物的美好情感。當然不是所有的國畫作品都能被幼兒感受和理解,教師應選擇與幼兒熟悉的花草樹木或動物、人物形象相關的國畫作品。如齊白石的作品,其繪畫內容都是從現實生活中取材,蝦、蟹、蠶、蝶、魚、鳥、蟲等,畫面流露著孩子般的天真。而且作品給人以簡練、清新、明朗、生氣勃勃之感,色彩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很容易讓幼兒產生喜愛之情。
(二)讓幼兒在藝術氛圍中感受水墨韻味
教師可以編制一些兒歌,以幫助幼兒了解國畫的基本工具,并感受國畫創作特殊的握筆姿勢及運筆技巧。由于幼兒習慣了拿鉛筆,一旦換成毛筆,要控制好筆中的水分和用筆的力度對幼兒來講是一種毅力的考驗,需要教師通過激發幼兒好奇心的方式予以引導,如利用兒歌即是一種幼兒比較喜歡的方式。同時,教師應設置一些趣味性的教學內容,如“彩墨游戲”“水墨構成”“有趣的墨點”“神奇的墨線”等活動讓幼兒感受國畫基本的用筆、用墨、用色特點,體會國畫特有的水墨韻味,從而引發幼兒對國畫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還可以采用國畫中的各種肌理方法。如揉紙法、拓印法、拼貼法、沖水法、沖墨法、吹墨法等,以充分調動幼兒的興趣和積極性。例如在開展“水墨構成”這一游戲活動時,可以利用破墨法進行教學。即先用濃墨畫各種不同的線條,然后用淡墨或水點染在墨線中間,利用水的張力和宣紙的特點產生漂亮的肌理效果。幼兒在此過程中能充分感受水墨的韻味。
在欣賞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學習基本的筆墨技法。目前的幼兒國畫教材更多是教給幼兒具體的技法,教師很容易將之變為技法訓練。因此教師應先帶領幼兒在欣賞國畫作品的基礎上感受筆墨技法,如在欣賞齊白石的《群蝦圖》《蟬》《蚱蜢》《桃》《雛雞》《魚蟹圖》等作品的基礎上,讓幼兒感受基本的墨色(濃墨、淡墨、清墨、焦墨、重墨)和基本的墨法(潑墨法、破墨法等),然后再以開放的藝術理念鼓勵幼兒進行大膽自由的表現,如設計《下雨了》主題,讓幼兒用墨色點畫,感受墨色的濃淡干濕;設計《繞毛線》主題,讓幼兒用毛筆在繞圈中感受中鋒用筆,感受國畫以線造型的特點。最后才讓幼兒學畫具體的形象,并不在形準方面提要求,因為幼兒繪畫的特點就是再現、想像與裝飾的融合。不是單純的寫實,水墨寫意畫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特點更符合幼兒繪畫的特征。
此外,教師還應創設水墨藝術氛圍,增加環境的影響與熏陶,如可以將活動室的一角布置成國畫角,讓幼兒欣賞、評價,同時展出幼兒的作品,并定期更換;不定期帶領幼兒參觀展覽館畫家的作品展,不斷提高幼兒對國畫的感性認識和審美能力,激發其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情趣和能力等。
(三)提高教師藝術素養,繼承和發揚傳統藝術
教師要關心和尊重傳統文化,并從小培養幼兒對本民族藝術的興趣和愛好。就國畫教學來說,為達到這一目的,教師本身對國畫藝術要有一定的理解和欣賞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水墨技法和豐富的教學經驗。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不僅要學會欣賞美、創造美,還要學會傳播美。如欣賞畫家李可染的經典作品《秋風吹下紅雨來》時,教師不僅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引導幼兒觀察畫面內容:無邊落木,瀟瀟而下;滿天紅葉,如火如荼;秋風中老牛昂首而走,紅雨里牧童引吭高歌,而且要引導幼兒積極感受畫面上的濃墨、枯筆與重彩,感受畫面各種繪畫語言的交相輝映、渾然一體與氣韻生動。同時教師可以讓教室里回蕩著歡快的《牧童短笛》的音樂聲。使畫面與音樂共同營造一個充滿樂感的和諧境界,從而讓兒童的思緒能夠走進李可染的藝術世界,通過展開豐富的聯想聆聽大自然的萬籟之音,感受“天人合一”的境界,陶醉于畫面的意境之美。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傳承文化。國畫是我國的國粹,幼兒園應加強國畫教學,當然其目的不是培養國畫家,而應以欣賞教學為主。筆墨技法教學為輔,化難為易,鼓勵幼兒通過水墨畫的形式來近距離感知中國的傳統美術文化,并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浸染。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