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家長幫論壇 作者:小樹小樹長大啦 2017-09-13 14:26:41
幼教網整理了了關于幼兒語言教育論文《淺談方言在幼兒普通話教育中的影響》,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普通話是一張名片,一張好的名片是開啟成功之門的金鑰匙。作為一種語言它不僅是社交工具,也是一種文化載體。然而在普通話大力推廣大的主流之下,近一個時期,社會上又不時傳來“保護方言”、“保衛方言”的口號聲。在一場爭論后,勿庸置疑,開展普通話應是一項長期而深入的工作。
一、為什么要學說普通話,并從幼兒抓起
(一)幼兒期是學習語言、形成口語的關鍵時期。孩子好模仿,敢講敢說,喜歡與人交往,如若幼兒學語言的最佳年齡期受到了方言的影響,形成方言語音、語感的原型定式,很難矯正。我們大班一幼兒中班之前跟隨爺爺奶奶在膠東地區長大,入園后,他與大家很難交流,因為膠東口音與普通話的差別很大,所以他不愿說話,性格也變得內向起來,經過近一年半的普通話練習,個別發音還是膠東方言語調。可見,方言影響了幼兒的語言學習和情感交流。
(二)學說普通話有利于識字和閱讀,為孩子入學后掌握書面語言、理解字義打下基礎。普通話學習中形成良好的語感,也有利于今后的外語學習。幼兒期的口語訓練會讓他們掌握一批詞匯,對字的音、形、意形成統一聯系認識,促進辨音能力形成,有利于孩子的自主學習。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哈佛女孩”“劍橋男孩”“天才少年”無一不是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自主閱讀了大量圖書,從早期教育看,不說普通話的孩子一開始就失敗了!
(三)防止語音上出現根本性的錯誤,避免口語交流中產生誤會
一次,老師組織小朋友講述父母的生活習慣,明明說媽媽最喜歡吃“老醋白菜”,旁邊一小朋友驚訝的站起來說我媽媽也愛吃“老醋白菜”,明明反駁我說的是“老cu(廚)白菜”…可是明明確實把“廚”念成“醋”了。據了解明明的媽媽老家在內蒙,其方言習慣就是除了三聲之外的一聲和二聲的語調都接近四聲,加上讀音又不準便如此了。明明的父親普通話相對標準一些,讓明明能分辨出他人的讀音是否正確,但自己卻發音不準,像這種現象更難矯正。
二、分析方言對幼兒普通話學習影響之大的原因
為什么方言的影響會如此之大呢?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方言是一種情緒。許多從小在方言區長大的家長認為“它”能最真、最切地表達情感。加之很多家長擔心自己的語法和發音不夠標準對孩子會有不好的影響,平時便用方言交流,幼兒直接模仿,影響了幼兒的普通話學習。部分家長表示不是沒有意識到,而是自身條件還不夠。正如明明一例,幼兒期給幼兒創設一種什么樣的語言環境,幼兒就會形成什么樣的語言。家長用方言與幼兒交流,幼兒便用與之相應的語言(方言)回應。
(二)方言是一種情結。方言時時系著情深故土。家長希望孩子“不忘本”“不忘根”,從而讓孩子也感受一下“本鄉本土”的語言。我園雖身處城區,但多數幼兒家長都是來自農村,幼兒之間的交往受父母的影響,都不得不使用方言進行交流。
筆者對東營市境內的六所幼兒園進行了隨機調查。結果顯示,勝利油田兩所幼兒園的60名家長中,有53名家長平時用普通話與孩子交流;東營市區兩所幼兒園的60名家長中有39名家長平時用普通話與孩子交流;縣區兩所幼兒園的60名家長中平時用普通話與孩子交流的僅有11名。與之對應的調查結果顯示,油田的幼兒普通話水平高于東營市區的幼兒,東營市區的幼兒又大大高于縣區的幼兒。由此可見,家長講普通話的習慣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普通話水平。筆者深入調查的一班級中,全班20名幼兒平舌音、翹舌音混淆的有8人,舌根音、舌尖音混淆的有4人,長此以往,必然阻礙了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
在普通話教學中要克服方言的不利影響就要從根本上了解方言。
方言,又稱地方話,一般定義為“方言是它存在的區域內各個不同區域的實際存在形式。”比如說山東方言就是漢語在山東的存在形式。
例如:在筆者對東營市區幼兒園所做的調查中有趣的發現,不但普通話與方言有區別,方言與方言之間也有區別。如:東營廣饒一段方言:“下雪了,天bei (白)了,地bei (白)了,liao chu ni(到處)都bei(白)了,而利津方言就不知liao chu ni 是什么意思。可見,在同地區的幼兒用方言也不利于交流。
三、普通話學習中克服方言的影響可采取以下幾點措施
(一)家長和教師共建一個自由、寬松的純普通話語境
新《綱要》提出:要為幼兒創設一個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環境。普通話的學習也應如此,成人的態度要親切,自然,堅持用普通話與幼兒交流,多用鼓勵表揚的方法,讓幼兒敞開胸懷勇敢地說。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