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張靈 2014-05-04 10:46:13
5月1日,北京幼升小、小升初信息采集系統將正式開通,一年一度的入學季拉開帷幕。今年幼升小被稱為“史上最嚴”,剛剛公布的北京幼升小、小升初政策顯示,共建生將取消,且實行嚴格的招生計劃管理,這就堵住了以錢擇校、以權擇校的路子,實現將權力關進了“籠子”里。與此同時,今年部分區縣也對轄區內的學區進行了重新的劃分和調整。隨著學區制的進一步明確,跨區和跨片擇校都將被嚴格限制,按學區劃片入學將成為未來升學的主流。
與往年相比,北京今年幼升小政策變化較大,政策推行的力度也格外嚴格。義務教育階段入學政策實施主體在區縣,盡管目前大部分區縣具體的入學政策還未正式發布,但從今年啟動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就已能看出一些突出變化—學區制成為各區教育改革的關鍵詞。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和教育部相關精神要求,各區都在加速優質教育資源的布局和調整,尤其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提到的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制勢必對今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方式、方法、政策產生影響。
變化
今年幼升小增1萬人
近年來,本市已進入城市人口出生高峰期,入學問題備受關注。近日,北京市教委主任線聯平介紹,今年本市預計要入學的小學生將達到176000人,總數比去年多了一萬人,其中有2008年扎堆生奧運寶寶的原因,同時也與這幾年北京進入城市人口客觀增加的高峰期有關。
線聯平表示,北京已經通過實行中小學建設的三年行動計劃,在改造學校的辦學條件、增加新的學校、補充相應的教師、提供相應的學位想了很多辦法,要解決好適齡兒童的小學入學問題。“從全市統一測算的數據來看,今年提供的學位能夠滿足需要入學孩子的需求。”
信息采集系統本周開通
上周,市教委公布了2014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辦法,今年的幼升小和小升初都將全面啟用信息采集系統,各區具體政策也在陸續出臺。
早在去年,本市就已嘗試在幼升小中試行信息采集系統。今年信息采集的范圍進一步擴大至小升初。通過該系統,將每一個學生入學途徑和方式全程記錄,教育行政部門依據權限進行查詢和監控。因為系統中要登記學生住址、戶籍所在區、父母工作單位等,所以可以明確學生的入學方向,控制學生跨區跨片,實現就近入學。信息采集系統將在本周四(5月1日)正式開通,采集時間為一個月,截止日期5月31日。
校長招生審批權收緊
市教委規定,從今年起,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將實行計劃管理。各區縣需加強入學需求前瞻預測,按學齡人口數量、小學畢業生數量和中小學校辦學規模等制定招生計劃并報市教委備案,各校不得擅自增加,這意味著以往校長手中掌握的部分招生權被收緊。
“共建生”是具有北京特色的一項入學方式。國家機關、大型企事業單位與名校通過“合作共建”,滿足本部門職工子女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表示,隨著國家對基礎教育投入增加,特別是對義務教育全面保障的實現后,學校也不再需要通過與資源單位合作來解決辦學困難。隨著國家對義務教育整體投入擴大,從學校辦學條件,到教師工資績效等都實行了國家全面保障,“共建”這一入學方式已經沒存在的意義,它的時代使命已經完成。
區縣做法
>>東城區
八成小學新生入名校
早在2004年,東城區就啟動了學區化管理,促進校際之間教育均衡。到了2012年,東城區八大學區全部建立,學區化管理實現了全覆蓋。
今年,東城區對學區化進一步升級,在全區建成4條優質資源帶和14對深度聯盟校,新建7所九年一貫制學校。今年東城區學區制綜合改革并未觸及小學劃片。東城區將繼續穩定并完善每一所小學的劃片范圍,大幅度提高優質資源校覆蓋面,使優質品牌校數量達到80%以上,保證全區80%的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新生都能進入名校讀書,比去年提高18%。據預測,今年東城區小學入學人數達1.2萬人,“小升初”人數在8000人左右。
此外,今年東城“小升初”將不再有“推優”,優質初中將拿出10%的學位,面向全體學生,一批次派位。派位將根據“德智體綜合發展量化水平”,依學生志愿,派位入學。德、智、體權重依次為20%、60%和20%。一批次派位后將進行傳統大派位,所有中學全部參與。這種派位以學區為基礎,學生只能填報所在學區的學校,志愿學校數量至少4所,由電腦隨機派位。
>>西城區
首次推出學區制
西城區今年啟動深化教改方案,首次推出學區制。以街道行政區劃為基礎,將15個街道劃分為11個學區,分別為德勝學區、什剎海學區、西長安街學區、大柵欄椿樹天橋學區、新街口學區、金融街學區、陶然亭白紙坊學區、展覽路學區、月壇學區、廣安門內牛街學區、廣外學區。11個學區將實現內部教育資源的統籌和共享。
未來西城區每個學區內部都將有三類學校的配置:優質校、教育集團校、特色校。西城區教委副主任趙蓬欣說,對于優質資源相對缺乏的學區,將引入優質資源,如新街口學區將引入實驗二小、育民小學,黃城根小學、北京三十五中。11個學區的學校分布,將在未來幾天公布。
11個學區對于升學將產生什么影響?西城區教委表示,小學入學招生政策,仍堅持就近免試原則,按照西城區一直以來的劃片進行。學區之間和學區內,將不涉及小學升學方面的交流。小升初今年也仍舊按照一直延續的劃片派位進行,僅在第七片區有所調整,其他片區基本維持現狀。
按照西城區深化教改方案,未來將努力破解擇校難題,全部實現小學免試就近入學,大幅增加優質初中校接收計算機派位比例的規模,登記備案符合規定的京外戶籍適齡兒童,都可在全區范圍內分配入學。
>>朝陽區
明確中小學招生范圍
朝陽區將在2020年前建成十大教育功能集團并進行學區化綜合改革實驗,這些功能集團將劃分為15個學區,每個學區內再劃分片區,一共是40個片區。片區內以優質資源為龍頭,整合辦學基礎相對薄弱校,實行一個法人一體化管理,有條件的片區還將組建9年一貫制學校,實現區域內學生對口入學。與23所全國名校合作辦學,鼓勵各類優質資源落戶農村地區。
根據就近入學原則,今年朝陽區對所有小學和初中的招生范圍進行明確的劃分。規定有小區配套學校的,學生進入小區配套學校讀書;沒有小區配套學校的,由學區內的其他配套學校解決入學問題。2014年朝陽區將通過新開辦5所中小學、實施改擴建工程、擴大班額、內部挖潛等舉措,增加8200個學位,妥善應對入學高峰。
影響
部分小學停招寄宿生
由于連年入學人數的增長導致小學學位緊張,同時也為了鼓勵小學生免試就近入學,今年包括崇文小學、前門小學等在內的多所小學寄宿部已表示停止招生。
東城區崇文小學從1960年建校起就一直設有寄宿部,是北京一所知名的寄宿制小學。從2003年開始,崇文小學開始招收片區內的走讀學生,同時實行寄宿生和走讀生兼收。近期該校負責人透露,今年,由于崇文小學與新景小學實現深度聯盟,
招生規模有所擴大。為了保證片區內孩子的就近入學,今年,崇文小學將不再面向社會招收寄宿生,外交部等涉外單位子女除外。“主要是這些子女的父母常年在國外,不能夠照顧子女,所以必須寄宿,除此之外,不再面向全市招收寄宿學生。”
同時,前門小學相關負責人也表示,今年學校將不再招收寄宿生,將把更多的教育資源服務于片區內的走讀生。
受小學入學高峰影響,從2012年起,海淀區公辦小學的寄宿部已不對外招生,目前僅保留剩余的一批高年級寄宿學生。但仍有部分私立學校接收寄宿生,如建華學校、海淀外國語學校等。
據了解,設立寄宿部的小學都是區域內有一定知名度的名校,按照過去幼升小政策規定,寄宿制小學不受劃片就近政策的限制,也成為一些家長舍近求遠上名校的一條合法途徑。今年部分學校停招寄宿生后,這條擇校的路子也相應被關閉。
學區房價格受關注
隨著各區對學區的重新劃定,加上今年幼升小政策中明確提出對盲目跨區、跨片擇校行為進行控制,選擇一個優質教育資源比較集中的學區成為很多家長考慮的事。在此背景下,屬于名校片區的學區房備受家長們的關注。
學區房漲價也受到了教育部及北京市教委領導的關注。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表示,購買優質學校周邊的學區房并不意味著能優先入校,因為優質學校不能單校劃片,而是和普通學校搭配劃片。買了學區房只是具備了優質學校隨機派位的資格,能不能進還得看學校的容量和報名的人數等。
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大家競相購買學區房的根本原因就是優質教育資源布局不盡合理,與老百姓需求不匹配。同時,也不排除是商業炒作的問題。這幾年市教委積極采取措施,使優質資源不斷增長,隨著供給數量的提高,學區房也就不再是一種稀缺的資源,價格自然也會回歸理性。
目前,北京各區縣都在繪制自己的教育新地圖,計劃用三年左右的時間,讓老百姓關心的名校服務范圍、優質教育輻射范圍進一步擴大,使更多孩子接受優質教育。
案例
取消共建上學沒著落
“共建生取消了,孩子只能就近入學,會被劃到哪個學校心里實在沒底。”這幾天,于慧(化名)的心情頗不平靜。于慧的女兒今年6歲,即將面臨幼升小。由于單位一直與多所知名小學有共建的關系,于慧對于女兒上學這事一直不怎么擔心。她家住在798附近,周邊鮮有知名中小學,今年初單位下發共建學校名單時,她毫不猶豫地為女兒選了望京地區一所比較出名的小學。
進入4月,本是單位開始為職工子女辦理入學手續的時間,可于慧等來的卻是共建生取消的消息,不過她仍存有一絲僥幸心理:是不是還能私下運作呢?但從不同渠道了解到的信息都很一致,今年的政策確實很嚴,誰都沒法保證能“辦成事”。
于慧家處的學區是朝陽區剛剛劃出的15大學區里的酒仙橋學區,學區里的優質資源分布較少,對于能就近分到一所好學校的機會幾乎渺茫。于慧認為,在區域內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情況下,實行劃片就近入學是在創造新的不公平。她決定先看看能分到哪個學校,如果不理想就準備送女兒讀國際學校。
點評
點新政推行實效有待檢驗評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對北京幼升小、小升初政策關注多年。在他看來,今年政策變化較大,也被社會公眾寄予了較高的期待。而對于政策最終實現的效果,還需要通過具體實行后才能給出評價。
楊東平說,今年政策提出取消共建生,并在幼升小和小升初中引入兩套入學信息采集系統,旨在運用技術化手段編制一個技術的籠子,從而增加擇校的難度實現控制擇校,這些改革值得肯定。為配合新政的推出,各區縣也采取了不同的辦法,如東城學區化、名校深度聯盟,西城采取學區制、打造名校教育集團等。
楊東平表示,各區推行學區化、集團辦學后有利于減少擇校、擴大就近入學。這些努力是積極的、有正面價值的。不過比較遺憾的是,新政沒有提出具體的管理目標,也沒有與之前進行對比。他認為,沒有具體的目標,對于新政實行后的效果就難以實現量化的評判,實際效果到底怎么樣,還要看各區縣如何操作。
楊東平說,根據教育部要求,包括北京在內的19個大城市“到2015年,100%的小學劃片就近入學,90%以上的初中實現劃片入學。到2017年,95%以上的初中實現劃片入學;每所劃片入學的初中95%以上的生源由就近入學方式確定”這一要求區縣平均達到這一指標比較容易,但名校要達到這樣的指標難度將非常大,北京能不能在今后一兩年里實現教育的要求,面臨重大考驗。除了推行學區制、實行入學制度改革,用技術化手段編制一個控制擇校的籠子,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要通過信息公開促進教育公平。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