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本站原創 2012-06-29 16:05:15
四、走向何方?
自“在家上學”出現以來,其在國內的合法地位問題一直飽受爭議!吨腥A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凡滿6周歲的兒童,不分性別、民族、種族,都應當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必須使適齡的子女或者被監護人按時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少年因疾病或者特殊情況,需要延緩入學或者免予入學的,由兒童、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提出申請,經當地人民政府批準。
《義務教育法》要求孩子到學校接受義務教育,源于此,不合法就成了“在家上學”首先要面對的問題。隨之而來的就是與傳統學校教育的對接問題,“體制外”的孩子如果要參加中考(微博)高考(微博),學籍又是一個大問題。
對比美國,“在家上學”的背后有著完備的法律支持。“在家上學”在美國出現時,曾遭遇強烈的爭議。但自1993年起,美國各州先后通過了父母自教自養的法案,確立了“在家上學”的合法地位。加之其家校聯合機制的成熟,“在家上學”與公立學校之間形成了很好的對接機制:“在家上學”的孩子隨時進入公立或私立學校繼續學習,而公立學校的設施也向“在家上學”的孩子開放。有些州有“家庭學校”教育法,規定“在家上學”必須完成公立學校的法定課程和考試。
“‘在家上學’更多是非制度化的教育。面對新事物,一方面是開放,另一方面也需要謹慎。我們思維中太容易有‘是’和‘非’、‘黑’和‘白’的二分法,但更需要的應該是‘得’和‘失’的分法。”劉云杉認為,我們可能對公立教育有所逃避,但并不意味著“在家上學”就能替代學校教育,也不能用過于浪漫主義的眼光把“在家上學”看成烏托邦。另類學校和體制內學校兩個軌道之間如何連接,是我們應當考慮的問題。
劉云杉說,“在家上學”最為理想的設計,應該是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結合。家長也好,社會也好,有充分的教育表達權,在家學習應該學什么,如何學,也需要謹慎面對。“在家上學”應該和制度化學校特征互為補充,而不是替代的非制度化教育,這樣才能有一個更為良性的發展。她表示,好的教育,不是看最快的群體拿到什么,而是應該看到跑得最慢的人在這個學校里是不是感到自在,是不是得到尊重,是不是有所成長。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