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嬰幼兒教育網 2011-04-01 11:04:25
評述:
中新兩國成人在對待幼兒沖突問題的觀點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一些解決沖突的有效策略得到了他們的一致認同。兩國成人也表現出對待沖突的一些不同觀點,這些觀點是有教育、文化淵源的。
在新西蘭,幼兒之間發生沖突時教師首先關注孩子身體受傷害的情況。這種關注被看作是義不容辭的。新西蘭對人的生命和健康無比珍視,兒童中心的每位教師都有對幼兒進行急救的資格證書。
新西蘭成人承認幼兒情緒的不平衡狀態。西方心理分析理論認為,兒童可能受到情緒創傷的侵害,如不治療,會留下長期隱患。對幼兒身體或情緒傷害的承認本身像一劑良藥,可以使幼兒得到安撫。新西蘭早期教育課程的第一部分是“歸屬感”,即“讓幼兒體驗他們健康成長的環境,培養他們情緒的歸屬感.幼兒應得到安全,避免受傷害”。
許多教師提到讓幼兒做出選擇,這與新西蘭早期教育課程中“授權”的原則是一致的。這一原則指增加讓幼兒自己做出決定和判斷的事情。
一位新西蘭家長說自己要加入幼兒的游戲,通過幽默、唱歌或講故事,將幼兒從沖突中轉移出來。這種方法被認為是成人的榜樣策略,是幫助幼兒正面學習社會交往時無需更多技能的方法。這一建議也反映出西方入幽默、開朗的性格。
從新西蘭成人的回答中,還可以看到他們對多元文化的認同。這是他們對社會轉變的體驗。這種轉變包括本土文化日益被重視以及外來移民的流入。移民流人創造了一個人種上更加豐富的社會。
一個國家的教育與其歷史文化傳統緊密聯系。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西方文化一直在倡導對人的尊重,倡導對人的身體和情感需要的高度關注,追求每位社會成員的人格獨立與自由,追求個人之間的社會公平。而在我國。倫理道德占據傳統文化結構的中心地位。克己、謙讓被認為是社會的傳統美德,集體主義也是這種文化所一貫倡導的。
從我國成人的回答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傳統道德教育的痕跡。多年以來.這種教育習慣于直接告訴兒童應該怎樣做.用道德傳授代替道德內化,將道德知識等同于道德行為。教育者往往從成人的視角來審視兒童人格的形成與發展。這大概就是當幼兒之間發生沖突時,多數成人都認為應該給他們講道理.包括對當事人提出批評或嚴厲批評的原因。
在我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中,許多歷史或民間故事很有教育意義,這是我國教育文庫中的寶貴財富。這些故事在兒童社會性發展中已經發揮而且將繼續發揮積極的作用。
兩國幼兒觀點比較
中新兩國幼兒也提出了一些對待沖突的相似觀點:從教師那里得到同情和幫助。認為應該自己解決沖突,對發起“攻擊”的對方做出語言或身體反應,離開現場,相互道歉,提議伙伴之間輪流、分享、合作,幫助摔倒或受傷的伙伴。比如看圖聽故事后,一些幼兒認為“得告訴老師,說哪個龍卷風是從哪兒來的。老師說誰對了就讓誰先說”,“要自己解決問題,自己被推倒了,然后在那兒哇哇地哭,不解決問題,老師會說他的”,“打就趕緊躲開”,“他們互相說對不起”,“……還有打人”(我國);“向老師告發,說有人撞我”,“我想他倆正好應該談談這事”,“住手!我不喜歡這樣”,“也許他們可以同時把手放在上面一起把它放回去”,“送他們去醫院”(新西蘭)。需要指出的是,兩個國家幼兒的回答都表現出了性別差異。在我國,對沖突另一方提出對抗性身體反應(如打人)建議的全部是男孩;做出“不知如何對待沖突”回答的,絕大多數是女孩。在新西蘭,一位男孩建議把圖中那個推人的女孩剪掉,換一個男孩。同時,兩國幼兒的回答也有各自的特點。
新西蘭幼兒——
表現出對故事里孩子痛苦的移情,如。好疼啊”。
建議對受到傷害的孩子進行醫學治療.如“他可以拿一個冰塊……或者一塊石膏……或者三塊石膏”。
提出有禮貌的請求,如“他們應該說.請你下次不要……你能小心一點嗎”。
在解決辦法中表現出創造性的想象。如“也許能給我們一臺‘制止打架機器’來制止他們打架,把它放在你的眼睛里,它可以使你感覺好一些,這樣你就不再打架了;或者你
可以把它放在你的耳朵里,這樣也不打架……是的,我就有一臺制止打架的機器,然后它就咔嗒咔嗒地走”。
我國幼兒——
認為老師會主動來解決沖突,如“這時候老師就來了”。
向自己的父母或其他家人傾訴,如“告媽媽”,“告爺爺、奶奶”,“告姥姥、姥爺”.“我抓他!我媽是解放軍”。
自己克制情緒,如“摔了我也不哭”。
謙讓,如“他們不能搶,要互相謙讓”。
其他小朋友幫助解決,如“要是一個小朋友看見了,就勸他們”。
對有關幼兒的行為做出評價,如“不能打小朋友,打小朋友不是好孩子”。
五分之一的幼兒表示不知如何對待沖突。如“不知道”,“想不出來”。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