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祺媽 2009-11-24 10:42:00
中國二十一世紀的孩子啊,苦!
中國二十一世紀孩子的父母啊,難!
教育的改革,啥時候才可以真正的解放孩子?埋怨沒用,整個大環境都是這樣,社會加碼,老師加碼,家長加碼,孩子的身體不好,承壓能力不好,該如何是好啊?看新聞說,教育部長發言:減少孩子作業和考試的次數。可,這是關鍵嗎?關鍵的是家長焦慮,不自信的心,和老師們量化的成績任務。學校的名氣大小,全看老師送出去多少高分人才。師資力量的不均衡導致家長的焦慮與不自信。孩子成績好壞直接影響對老師的評定。人人都在焦慮與不自信中,加大了對孩子的法碼。
一個五歲多的孩子,到底需要掌握多少基礎知識?有沒有人去研究、量化過?
小區的傍晚,漸漸的,已經找不到祺祺同齡孩子的身影。祺妞兒經常一個人跑出去玩了半天,很是若有所盼的到處張望,最終只找到幾個比她小很多,玩起來很不對路的小小孩兒。
我偷偷地感嘆,學校給祺祺留的作業太多了,祺爸說:“你看看,現在外面還有幾個孩子在玩?”
無言的尊重了這個事實。
這就是咱的國情,這就是咱的現狀。不是幾句話,幾段感言可以改變的現狀。
可恐怖的是:家家明白這個道理,家家都在不斷的把孩子受教育的程度提前,有的孩子沒上小學,已經達到了直接讀二年級課程的水平了。
為什么?這些本是小學一年級老師的工作啊?為什么要提前做完?----
很多家長是本著,為了在考小學的時候,讓自己的孩子更不一般一些,讓自己的孩子能力更強,水平更高一些,學校與老師會更優先選擇一些的心理。
可是,愛孩子的家長啊,想沒有想過孩子付出的是什么?社會大課堂里也有很多很多知識、能力是在孩子上學之前就應該讓孩子的掌握的,而這些是各種興趣班,各種量化式的作業,無法教給孩子的。
自欺欺人的說:孩子不知道苦,孩子不覺得,那是讓自己心安理得的說法。我們只是不把苦掛在嘴邊,潛移默化的把這種“苦”變成一種力量。
祺妞兒曾經對上小學很憧憬,現在已經開始明白做一個“小學生”會有很多很多的作業。甚至在和比她大的,已經上了小學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聊自己“狂多的作業”。孩子有孩子自己的體會。漠視就是對孩子的不尊重。孩子的對話很可愛,讓在一邊“偷聽”的我感到有些心酸。已是小學生的小朋友認為:那有什么?!我天天這樣,作業比你多多了。祺小朋友認為:我的神,上了小學后,簡直要累死人,哪還有玩的時間?!!
我不想回避這個問題。明確的告訴她,她的發現很對。
生活就是這樣,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生活重點。而學生,就是要好好地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學業之后,才可以開心的享受自己贏來的人生!
懵懂的孩子,半知半解的知道了: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寫老師布置的作業。如果自己寫得又好又快,自己就可以為自己爭到更多的玩耍時間。
本領是練出來的,針是磨出來的,這話一點兒也不假。基礎學業要抓,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天天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也要天天培養,良好、積極的成長心態更要天天培養!!
小時候的作文,都是有開頭,有敘述,有總結。此篇文章的結尾套用一下老路子。
孩子的心態,決寫他/她以后有什么樣的人生。
孩子的習慣,決定他/她以后會怎么的生活、學習。
孩子與人的交往能力,決定他/她以后擁有什么的朋友。
孩子觀察、互動、參與社會活動的狀態,決定他/她以后如何去體驗,改變,享受自己的人生、、、、
這些,我認為,真的,也很重要!!
基礎知識是孩子步入社會的基石與敲門磚,很重要,但不是全部。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