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09-11-11 21:20:41
孩子還沒有來,我在教室了邊劃分著區域邊思考起來:幾天內,這種事已經是第二次在班級上發生了,前兩天聽搭班老師說起有兩條小蝌蚪放在烏龜缸里,結果被烏龜吃了,為這事我還特地問過小朋友呢!為什么這種事情再次發生呢?……正想到這兒,孩子們來園了,我便觀察起孩子參與活動的情況了。
整個上午我沒有提起這事,只是把小金魚處理了。我覺得自己應該先想想,分析一下。如果直接問孩子,哪個會承認,畢竟這是犯了錯誤的呀。但如果不找出原因,可能類似的事還會發生。
午餐后,我站在班級自然角前,我的眼光忽然停留在養小金魚的魚缸里了,這是東東帶來的魚缸,里面養了兩條小金魚和十幾條小蝌蚪,我似乎找到了原因。現在的孩子好奇心強,愛探究,小金魚和小蝌蚪能生活在一塊,那小烏龜和小蝌蚪、小金魚在一起能行嗎?第一次有人把小蝌蚪放在烏缸里,結果闖了禍,小蝌蚪被烏龜吃了。通過討論,孩子們只出了因為蝌蚪太小的結論。那么,把大的金魚放在烏龜缸里會怎樣呢?這樣,金魚被放進了烏龜缸,這一次的結果,金魚雖未被吃,但由于水太少,干死了。
有了這樣一個假設后,我在主持討論時,并沒有提及這個“惡作劇”,也沒,有“好好問問”,而是和小朋友們討論起蝌蚪、金魚、烏龜生活所需的環境,討論中孩子們很快認識到:“小蝌蚪太小不能和烏龜放一塊,烏龜和小魚生活需要的水也不一樣,烏龜缸里水要放的少些,不然它不能透氣了”。
此后幾天,所謂的“惡作劇”再沒有發生,這反過來證明了我的假設是對的。原來這一事件并不象我開始認為的那樣是一個“惡作劇”,孩子們做出這種看似惡劣的行為卻并非出于惡意,只是因為缺少常識,不知者不為過嘛!其實孩子闖的許多禍大都是出于知識經驗少而蠻干,我們卻理解成他們在道德品質或心理上有問題。這件事也再次提醒我:當孩子闖禍時不能急躁,應多從他們的角度出發思考他們行為的原因,才能“對癥下藥”。采取恰當的教育行為。
反思:
在幼兒做出不恰當的行為后,我能冷靜的把若干天以來發生的事情聯系在一起,尋找“線索”,以便得出對幼兒行為背后的動因的恰當解釋,然后再“對癥下藥”,最終結果表明。我真正體察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好奇,嘗試,試想,如果當時我認為孩子把小魚放在烏龜缸里是出于殘忍心理的“惡作劇”,那么我會采取什么行動?孩子們最終會受到什么影響呢?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