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09-11-05 15:43:00
選擇“名校”,似乎就意味著孩子的未來有了著落;選擇學區房,似乎就意味著進入名校有了著落。雖然我們不能全面否定這一可能,但有一點即便選擇了學區房,你的孩子也未必就一定能夠進入學區名校就讀!
對“學區房”造成影響最大的主要是自“入托至初中這一階段”的學前教育和九年義務教育。以杭州為例,據了解有部分學校規定入學條件是要求學生提前一至兩年入住本學區,如求是小學、學軍小學、采荷小學、保俶塔實驗學校、安吉路實驗學校等;還有部分學校則只要求戶口在本學區即可,如天長小學、長青小學等。杭州市政府為此曾出臺了《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促進杭州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關于購房入戶擴大范圍——將購房入戶政策實施范圍由杭州經濟開發區、杭州高新開發區(濱江)、錢江新城區域擴大到上城、下城、西湖、江干、拱墅區等五城區。按照新規定,只要戶口、房產證兩本合一,就可以就讀學區內的學校。之前,外地人即使買了杭州的學區房,如果戶口沒遷過來,雖然能進名校,但還是要交一筆擇校費,雖然理論上不允許收取擇校費,實際上校方還是不反對家長以贊助費捐資助學名義,而非校方官方名義的。
王先生的孩子去年就近(馬路對面)就讀于某實驗幼托園,而今年新學年前園里就提議孩子轉學到學區幼兒園,說我們所在的小區不屬于學區范圍,而學區卻在住處幾千米以遠。我們輾轉到學區幼兒園報到,可園方同樣不接受報到,理由是孩子應該就近入學,怕我們影響了其他就近入學孩子的錄取名額。針對這種“兩可兩不可”的做法,王先生專門聯系了兩家園方負責招生的領導。園方負責人明確表示,現在很多家庭有多套住宅,按以往入學程序,當”住、戶“不一致時,以實際居住地來確定,操作困難,也難以界定。按照區教育局規定的屬地管理原則來緩解這個矛盾,那么孩子很可能在沒有學校接受的情況下,由區教育局”統籌“到另外的學校。
問題是,這樣一來我們家長會不會為了孩子入學投親靠友,通過遷戶口曲線上學?
如果孩子的父母在杭州另外有房的,需要遷入學區所在地,符合條件的情況下是整戶遷移。整戶的概念就是夫妻和孩子的戶口一起遷。如果一家三口屬于無房戶,按照相關規定,可以掛靠近親。如果在一所學校附近買房,孩子與父母的戶口、房卡都落在學校附近,但是實際并非住在那里,按現在的政策,學校(幼兒園)應該受理這類報名者。但是當學校(幼兒園)報名人數遠遠超出計劃數,招生學校(幼兒園)可自行制定一些政策,孩子不符合條件還是有可能被“踢”出來。為此,家長遷戶口前最好能提前向校方了解相關細節(如規定落戶年限等),再做抉擇。
隨著杭州市購房入戶范圍的擴大,主城區的學區房頓時熱了起來,學區房在二手房市場上已經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學區房的地段好,生活配套成熟,不過房齡普遍有點老。比如城東的采荷小區、城西的求智新村、東山弄等,大部分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建造的,房齡老、價格高的特征非常明顯。從投資不動產的角度來看,由于大量房屋使用年限超過二、三十年,建筑價值折舊后已與實際價格有些背離;從投資教育的角度來看,人、戶分離的實際并不一定能夠讓孩子進入家長期待的名校。那么,我們有否必要選擇學區房,就值得深思了。
在選擇購買新的“學區住宅”時,我們不要輕易盲信所謂的“品牌學校”,而是對學校有一個全面了解后,再做選擇,F在國內不少大盤通過與名校合作,以名校貼金,作為樓盤賣點,形成了名盤的一大核心競爭力,教育成了某些房產商手中的一張“營銷王牌”。教育地產,不僅僅是教育和地產在營銷層面上的簡單“嫁接”,樓盤自身定位也從簡單的學區房向復合型的教育地產進行根本的轉變。也有專家表示,房地產核心競爭力在于培養高附加值的產品,與學校銜接,無形中已提高了物業的品質。房地產以教育環境為依托,二者相互提升,這種捆綁式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具有很強吸引力的有效模式。
遺憾的是由于教育“產業化、市場化”的泛濫成災,部分名校盲目與房產商資本聯姻,導致一些學校教學質量遠離原有母校的水準,成了“空有其名”的“貼牌學校”。面對良莠不齊難以辨別的教學質量,這就需要引起家長的注意和警惕,避免“教育投資”竹籃打水一場空。不過好在教育優質資源逐步均勻,地方政府加大了對各區教育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家長大可不必緊張心情。
給孩子一個適當的教育環境,比盲目追求“學區房”要好的多!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