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河報 2009-08-18 09:47:43
年齡差3天,報不上名;符合入學各項政策,因在新建小區居住,學校不接收;外來務工人員租房位置特殊,至今不知道該去哪兒上學……上周末,盡管小學生報名工作已按規定時間截止,但仍舊有一大批因各種原因沒有報上名、不知道該去哪里上學的娃娃。一些家長開始“各顯神通”,主動、被動“擇校”現象相繼產生。
擇校之原因一:年齡差了一點不愿再等一年
“規定是2003年2月28日前出生的孩子能上學,我們家孩子是3月3日出生,離規定的入學年齡差了3天,就是報不上名。”家長李女士替孩子覺得“虧”,“今年不上學,明天能上的時候孩子已經7歲半了,有些太大了。”為了讓孩子能夠到片區內的金水區新柳路小學報名,她來回跑了多趟,“學校不愿意接收,可孩子得上學啊!”和李女士家孩子相同的情況不少,劉先生在二七區做生意,卻在管城區租房居住,他的孩子今年6歲5個月,根據管城區的入學年齡規定,孩子差了20多天,根據二七區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入學年齡要求,孩子的出生年月剛剛符合,但二七區離得最近的長江東路小學不接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報名,“孩子今年得上學,咋辦?”在昨天反映的問題中,年齡不夠的情況較多,一些家長擔心孩子明年再入學年齡偏大,不愿意再等一年。“生孩子也不能計算著出生日期,因為錯了幾天就耽誤一年,對孩子也不公平。”一些家長說,為了讓孩子能夠順利入學,他們找到了片區學校,一些學校已登記了學生的情況,但提出,想要入學,需要交些費用。
擇校之原因二:入學途徑繁瑣家長“各顯神通”
居住在北環北云鶴小區的焦先生說,孩子被分到了新柳路小學上學,“離家太遠,上學不方便。離得近些的是農科路小學,可是新建小區的學生分不過去”。他說,每年,小區內的孩子被分配到周邊較遠的學校,家長不愿意讓孩子去,就只好“各顯神通”,開始擇校。
一位學生家長說,他們是金水區新建小區的住戶,2007年已入住,15日去附近的豐慶路小學報名,但學校要求他們回小區由物業統計入學學生名單,小區物業人員不愿意出面,截至昨日,小區內學生還沒有報上名。
據了解,不少住在新建小區內的家長,因無法要求物業公司人員按照教育部門的要求出面負責孩子上學一事,很為難。因不堪忍受到處奔波也無著落的“入學方式”,一些家長干脆自己去和家附近的學校協商或托關系、遞條子、交高價,只求把孩子送進一所滿意的小學。
同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入學問題更多。在中原區租房居住的一位家長說,他所租住的房子片區劃入一所熱點小學,但這所小學不接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報名。他到附近的另兩所小學報名,這兩所學校都稱他所住的位置不在其招生的片區,“孩子到底該去哪兒上,沒有人愿意回答”。
據了解,因戶口問題、報名手續不齊全補齊后過了報名期限等各種特殊原因而形成的“擇校生”也不在少數。為了讓孩子入學,家長往往會選擇默認做“擇校生”,交納不合理的“擇校費”。
擇校之原因三:有人為比能力有人要選生源
“選擇上名校,現在已經成為了不少家長攀比的一個資本。”金水區一所熱點小學校長介紹,許多學生的居住位置離學校的距離并不近,但家長卻千辛萬苦要求到熱點學校來,無論如何勸說,絕大多數擇校的家長意志堅決不肯改變。
一位家長說,如今孩子在哪所學校讀書,已經成為了一部分家長能力的比拼,“孩子上的學校好,會被認為家長有能力,上的學校一般或偏僻,家長和孩子的能力都會受到懷疑。名校對部分家長產生了這樣的心理暗示后,熱點小學的擇校熱才會一年高過一年”。
除了比能力,還有的家長為孩子擇校是為了“選”生源。
家門口就有一所小學,但吳女士不愿意讓孩子就讀。“選擇熱點學校,并不僅是沖著師資水平而去,主要是熱點學校的學生家長文化程度相應較高,孩子教育得也會較好。”吳女士說,和她一樣想法的家長不少,不是沖著名校的牌子而去,沖的是因名校這個牌子而吸引到的生源而去。
一位熱點學校校長介紹,一些家長擔心孩子學到壞毛病,因此對孩子的同學、學習環境比較挑剔。這些家長多為文化素質高、有一定經濟基礎及社會地位的家長。在擇校的過程中,家長并不考慮學校距離家的遠近,有些家長寧可重新在學校附近買房或租房,也堅持要擇校。
擇校之無奈:政策不夠透明招生呈現亂象
對于一些孩子符合條件的家長來說,最不滿的是孩子的“順利入學權”。
家長辛先生說,只因居住在新建小區內,孩子的入學問題就一直在物業、學校、教體局三方推來推去。到昨天為止,孩子該去哪里上學還不明了。
這位家長說,把孩子培養到了6歲半該入學了,對于家長和孩子來說,都是既興奮又幸福的一刻,能夠上學,證明孩子長大了。但是在為孩子奔波報名的幾天里,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無法體會到原先設想中的快樂,到處是冷臉,到處是拒絕,“孩子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國家沒有任何一條法律規定,教育部門可以因居住在新建小區而剝奪孩子的順利入學權,也更沒有相關規定,必須由物業出面組織學生報名”。另一位家長說,除二七區和鄭東新區外,其他區均沒有通過媒體公布各小學的招生范圍,這給家長帶來了教育部門想象不到的難題,“為了弄清孩子到底應該到哪兒去上學,家長必須在居住地附近的各小學打聽,查看學校張貼的入學范圍。招生政策應該公開透明,招生范圍更應該向家長公示。如今的入學招生過程一片亂象,家長、學校、教育部門都累”。
擇校之癥結:小學“入學難”更促“擇校熱”
一位熱點小學校長分析,小學入學政策規定學生家長的房產、住址、戶籍三統一后,恰巧劃分到某所小學的入學片區,孩子就能順利入學。但在現實生活中,因家長離異、無住房、戶口未及時遷入等多種原因,不少兒童無法達到入學的必備條件。在報名日結束后各學校解決的遺留問題中,又因各種實際居住情況,而產生無法及時辨別住址真偽,無法認定學生真實入學片區等問題,使得家長感到“入學難”。“入學除硬性標準外,還有許多必須由人來辨別的軟性因素,這也是小學生入學的難處。簡單說,還是教育資源少,教育不均衡造成的。”
“如今的擇校現象中,除主動擇校之外,不少是因各種原因被迫擇校的家長。而在主動擇校的家長中,家長的心理正在發生變化,家長在為自己的孩子選擇生源的現象不容忽視,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擇校問題。”一位教育界人士說,教育主管部門及政府相關部門對于小學的建設和學校間的生源均衡認識不足,寫條子、托關系等人為造成的擇校熱現象,更促使熱點小學與非熱點小學間的生源不均。“事實上,市區各學校在硬件上已經不相上下,各區每年通過公開招聘選拔而出的教師素質也相差不大,學校間最大的差距,就是生源質量本身和管理。”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