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8-17 22:32:20
導讀:環境是指個人之外存在的全部客觀現實。仔細分析幼兒生活的環境,就會發現它是一個復雜的整體:既包括自然環境,還包括社會環境;既包括空間環境,又包括教師設計、選擇和提供的環境,又包括未經選擇、無法控制的環境。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在理論上以馬克思主義以“美的規律”塑造人的觀點及新《綱要》為指導,結合杜威的“兒童中心論”;皮亞杰、羅比凱斯的“認知發展理論”;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社會文化理論;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以及陳鶴琴的“環境教育”思想等,創造性地研究、開拓和建構《環境創設在瑞吉歐教育體系中的價值研究》,促進幼兒園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促進幼兒園教學,促進教師成長,促
進幼兒園整體形象,促進幼兒教育科學研究的完善和發展,加快與國際幼兒教育接軌的步伐。
。ㄒ唬
馬克思主義以“美的規律”塑造人的觀點認為,人的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是生理素質、社會環境和教育相互作用的結果。生理素質是物質前提,發展則決定于教育與環境。環境是無聲而又時時顯效的特殊課堂,是一種影響人、塑造人的綜合教育力量。做為文化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和途徑,校園環境的美化和建設對幼兒文化素質的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加強校園環境的美化與建設,從理性上全面認識和把握其與幼兒文化素質教育的關系,科學地分析和確定它的固有價值與地位,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
新《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要求等應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幼兒同伴群體及幼兒園教師集體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應充分發揮這一資源的作用”、“教師的態度和管理方式應有助于形成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言行舉止應成為幼兒學習的良好榜樣”、“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幼兒園同時應為社區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務”。
。ㄈ
杜威的“兒童中心論”認為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是采用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方式。換句話說,教師不再是權威式的,而是扮演著引導的角色;學生的角色也由被動轉為主動學習。「兒童中心」論落實在教學上,意味著教師有責任選擇合適的教材,布置適當的教學環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ㄋ模
皮亞杰、羅比凱斯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認知結構產生的源泉是主、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活動,在相互作用的活動中蘊涵著雙向建構,即環境信息內化以形成認知結構(內化建構),同時,已懶散成或正在形成的認知結構運動于環境以改造環境(外化建構)。換言之,內化建構本身體現了個體對環境信息的順化,而對外化建構來說,個體此時把認知結構運用于外物,使客體納入于主體認知結構之中,不斷運用主體在先
已內化的認知結構改造客體或環境,這一過程自然體現著同化作用。基于這種雙向建構學說,皮亞杰認為兒童關于現實的概念,不是一種“發現”而是一種“發明”。換言之,概念(如空間、時間、因果性等)不是預存于內,后天逐步顯現出來,也不是預存于外,等待兒童去發現。兒童必須自己去構造,構造就是發明。
。ㄎ澹
維果茨基在“最近發展區”社會文化理論中關于兒童心理起源于社會交往的理論是非常正確的,學校、教室、幼兒園作為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環境應該受到充分的重視,而教師或其他成人對兒童的指導作用更不容忽視,同時,應該給兒童提供兒童間相互交往的環境并讓他們學會交往的方法。學校、教室、教師、同伴這些社會文化因素的形式、水平直接影響兒童心理的發展。
。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類經過千年的進化,形成了若干種彼此不同的、相對獨立的智能形式。他提出八種不同的智能:語言、數理邏輯、音樂、空間、身體運動、人際關系、自我認識、自然認識的智能。不但注意到了人類認知的多種本質,承認生物潛能和在文化環境中的學習機會之間互動的重要而且相信在個體發展的路徑和程度方面,人類文化不僅僅影響,而且積極地發揮著建設性的作用。我們在評價個體
的認知能力和潛力時,應為其提供不同領域的材料和信息。
。ㄆ撸
費爾德曼的非普遍認知理論,他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既不是自發的,也不是所有兒童都能完全獲得一樣的發展。費爾德曼認為兒童的發展是包括從普遍性范疇到獨特性范疇的認知發展的連續線,兒童個體在某個范疇可能達到很高的發展水平,但在其他范疇卻未必。因此,發展需要特定的環境支持,這些環境因素必須是持久地、系統地引入到個體的發展中(Feldman,1985,1987)。教師、學校、同伴、材料、競爭、獎勵以
及動機等,都必須協調配合,才能產生比較理想的發展。提出把教室拓展到社區,利用廣大社區資源為兒童創設“共鳴”的學習環境。
。ò耍
陳鶴琴的“環境教育”思想陳鶴琴先生很早就提出“大自然是活教材”的教育觀念。幼兒園的教育決不僅僅在幼兒園。周圍生活中有著廣泛又有利的諸多教育因素、教育資源,將幼兒園的教育真正嘗試與家庭、社區整合起來,充分利用周圍有利環境,整合我們的課程,將對幼兒園教育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概念界定及目標體系
。ㄒ唬┉h境是指個人之外存在的全部客觀現實。仔細分析幼兒生活的環境,就會發現它是一個復雜的整體:既包括自然環境,還包括社會環境;既包括空間環境,又包括教師設計、選擇和提供的環境,又包括未經選擇、無法控制的環境。因此,環境在人的心理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作用。瑞吉歐教育體系,是一種綜合的教育體系。瑞吉歐·艾米莉亞是意大利的一個城市,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洛利斯·馬拉古茲倡導當地幼
教工作者一起興辦并發展了學前教育,形成了一套獨特與革新的哲學和課程假設、學校組織方法以及環境設計原理,人們稱之為“瑞吉歐”教育體系。瑞吉歐教育教育理念中的環境指“教育是由復雜的互動關系所組成”,“是滲透在整個環境中,而環境中各個元素的參與,是許多互
動關系實現的決定性關鍵。”
。ǘ┱n題的理論目標:
通過研究、了解環境創設在瑞吉歐教育體系中的隱性價值。
課題的具體目標:
1、將環境創設融入瑞吉歐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的每一個環節,引發幼兒生成新的課程主題,記錄活動不斷深入開展的過程。
2、利用環境的空間資源、人文教育、立體化特征,激發幼兒思考,引導幼兒自主性學習,改變幼兒的認知和理解,最大限度發揮其“教師”作用。
3、在課程實踐中,調動社區、家長等有效資源,加強合作,參與環境創設,營造適宜幼兒發展的環境,推動課程的開展。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及要求
一直以來,我們總是提倡“讓孩子參與環境的創設”,可以看出孩子仍然只是一個參與者,而并非把孩子放在主體地位。當“瑞吉歐”教育思想傳入我國并被大家紛紛效仿時,“把環境還給孩子”的觀念便開始為廣大教工作者所認同。因此,我園決定以“環境創設在瑞吉歐教育體系中的價值研究”為題,進行嘗試性、探索性的研究。
本課題旨在將意大利的瑞吉歐教育引入我國學前教育的過程中,通過對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即建構一個以幼兒為主體的環境創設氛圍,提供一個適合我園開展瑞吉歐教育的環境教育模式,并初步形成幼兒園創設環境的基本理論框架。
。ㄒ唬┍菊n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通過調查研究掌握幼兒園環境創設的現狀,為建構現代幼兒園環境創設價值的評價體系奠定實證的基礎。
2、結合古今中外先進的教育思想,結合新《綱要》的精神,構建現代幼兒園環境創設的目標要求。
3、探索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基本規律。
4、建立幼兒園環境創設的操作體系。
5、研制幼兒園環境創設價值的評價條例。
(二)具體內容:
1、物質環境
1)創設良好的物質環境。
2)環境的布置要通過幼兒的雙手和大腦,讓幼兒參與。
3)環境布置融入課程并要常常變化。
2、人文環境
1)提倡家庭化是幼兒園的大目標。
2)重視教師在環境中的作用。
3)主張與社會接觸。
4)強調家園共育。
六、課題研究的操作要點
1、抓好教師的園本培訓。
一支高素質的科研型教師隊伍是學習化社會的中堅力量,她們擔負著社會文化的繼承、發展與塑造下一代的崇高使命,也是我園探索研究幼兒園環境創設教育體系的核心力量。在加強教師的師德教育,鼓勵教師參加學歷進修和基本功評比考核的同時,我園還重視培養教師的科研素養,即組成課題研究組,定期聘請有關專家對課題的理論框架及實驗進展情況進行反饋診斷并及時調整。每學期對全園教師進行能夠教育科研基礎理論培訓2—3次,在開展本課題時努力做到“健全科研機構、培訓科研隊伍、保障科研經費、落實研究措施、規范科研管”,從而促使課題研究早出成果。
2、將環境融入現行課程,并有機結合。
課程結構決定著幼兒的素質結構。因此要對幼兒進行環境教育,就必須對現行幼兒園的課程進行調整或嘗試編制符合新《綱要》精神的新課程。運用“加一加、減一減”的策略對現行課程進行調整。“加一加”是指在開展瑞吉歐方案教學實踐中,增加能促使幼兒參與環境創設的課程內容、教育方法和學習活動(游戲)組織形式;“減一減”是指在開展瑞吉歐方案教學實踐中,減少不利于幼兒參與環境創設的課程內容、教育方法學習活動組織形式。
3、探索并實施新型的環境創設
根據課題研究的目標體系,進一步細化教育目標,力求探索形成符合小中大三個年齡段幼兒身心特點的環境教育的系列目標體系。在探索系列化的教育目標的基礎上,編寫《環境創設與瑞吉歐教育的關系》等操作性方案。實驗教師再根據課題研究指導思想和上述操作性材料,創造性地設計出引導幼兒參與環境創設的活動方案。在探索環境教育創設的同時,要重視對環境創設的評價。在研究中引導教師考慮以下幾個問題:①環境設置是否符合知識經濟社會的需要?②環境創設內容的選擇是否具有科學性,是否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提供的材料是否有助于教育目標的達成?③環境創設內容的組織和編排是否具有邏輯性,是否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發展規律等等。
4、構建立體式的家園同步教育體系。
“家長對子女所進行的是精雕細刻的生命教育”。在幼兒參與環境創設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家庭、社區與幼兒園的合力作用。要建立完
善的家園合作教育管理網絡,明確職責,通過家長學校、開放日活動、家校沙龍、家長自愿者活動,家訪、電話交流等多種形式不斷更新教育
觀念,了解瑞吉歐教育的活動方式,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從而喚起家長與教師合作的內在需求,建立良好的合作教育關系,增強環境創設的
整體效果。
七、課題研究的對象和方法研究對象:
溫州市第七幼兒園。3)班、中(3)班65名幼兒。
研究方法:調查法、行動研究法。
八、課題研究的步驟
。ㄒ唬蕚潆A段(####年9月——####年9月)
1、對課題進行文獻研究;
2、撰寫課題研究方案并論證;
3、成立課題組培訓實驗教師。
。ǘ⿲嵤╇A段(####年9月——####年8月)
1、根據研究方案分解子課題;
2、扎實開展研究并積累實驗過程性資料;
3、定期聘請有關專家來園對課題診斷;
。ㄈ┛偨Y階段(####年6月——####年8月)
1、整理研究資料,撰寫研究報告;
2、邀請有關專家、領導來園鑒定本課題;
3、出版研究成果
九、課題研究成員
十、研究成果表達
實驗報告、環境創設相冊、優秀案例集。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