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17 11:28:00
為什么在西方社會里成長起來的中國人能作出多種創新探索,出國留學的中國人及子女在他們的同輩中能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是否可以說明在中華民族的素質中蘊藏著創新的潛能,一旦進入有利的發展環境,就會如魚得水自然地發揮出來?
幼兒出生時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沒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是在成人的一定影響下逐漸形成的。由于遺傳素質的差異和環境影響的不同,各個幼兒又表現出各自獨特的認識方式,然而這些認識往往被成人看作“幼稚可笑”而用成人的“規范”給予糾正,從而無意中扼殺了幼兒的創新精神。
例如:當孩子心情愉快自發地哼出曲調、手舞足蹈表達情緒時,往往會受到成人“不入調”、“瞎唱”的譏笑;當幼兒拿起筆滿紙涂鴉且聲明畫了什么、寫了什么時,也會受到“亂畫”、“不像”的貶責;當幼兒興致勃勃地講一些“自編”故事時,又會遭到“瞎編”、“胡說八道”的評論。實際上這種自發的唱、畫、說正是幼兒對世界的認識和想象的獨特反映,也是創新潛能的表現,若是得到鼓勵,幼兒的想象力和創新潛能就有機會發展;若是受到貶低,幼兒就會喪失自尊、自信,造成“不敢”、“不會”的自卑心理,做什么事都小心怕錯,難以有所創新。
幼兒對世界的感知、理解、表達感受、行為反應等等是由他自己與環境交往而自然習得的,這需要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若由成人硬性灌輸,既難以形成牢固的認識和行為,又會妨礙潛能的發揮,創新能力的培養尤其如此。因此,在幼兒的家庭生活和集體生活中,首先要為他們創造一種寬松而有序的環境,使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定下心來操作各種玩具,操作各種工具和材料,以及翻閱圖書等等,讓他們在與物體交往的過程中獲得多種信息。幼兒頭腦里儲存的信息多了,就自然地會產生輸出信息的需求,會主動地說、畫、唱、舞、搭積木、捏泥人等。成人要真心實意地尊重幼兒的這些表述行動,愛護這些“作品”,鼓勵其創新表現,支持其潛能發揮。在雜亂無章的、心情壓抑的環境里幼兒難以專注地“玩”,更無從有所創新。
幼兒對周圍世界的認識、感受和表達能力一方面受成人潛移默化的熏陶,家長和教師的修養和愛好往往比直接灌輸的影響更為有效;另一方面,幼兒之間相互作用效果也很明顯,有些甚至超過成人的作用。因此,在獨生子女的家庭生活中,特別要重視安排時間和機會讓親友中不同年齡的孩子一起玩;在幼兒園要發揚“大帶小”的經驗,讓不同年齡的孩子一起玩,一起活動;在同齡班級中也要鼓勵孩子自由結伴,自選活動,讓他們在親切友好的環境中交互作用,相互促進。在當今和未來的社會中,任何創新成就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不可能由一個人創造,因此從小培養合作共處,相互協調,非常重要。
家長對幼兒的熏陶,一方面是日常的舉止言行,另一方面是走出家門進入社會時的選擇和表現。家長可在雙休日帶領孩子走向大自然觀察其中的奧秘,欣賞其中的美景;走進美術館、音樂廳領略和享受各種藝術作品的創新和魅力。在調節自己的心靈提高修養的同時,為孩子提供美好的精神營養。這要比長時間地坐在電視機前或逛商場有價值得多!
幼兒處在寬松有序的環境中,隨著他們身心各方面的發展,創新能力就會逐漸地表現出來。我們要細心體察,耐心支持,為培育幼兒的創新精神,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