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17 11:08:03
情緒是人與生俱來的心理反應,情緒的好壞決定人們的生活質量。好的情緒會使人積極向上,伴隨著成功、和諧的人際關系及健康的身體來到你身邊;不良情緒則會讓人陷入苦惱中,失敗和沮喪會如影隨形,嚴重時還會影響身體健康。無論成人或兒童,不可能總是快樂無憂,都會產生一些不良情緒,而孩子的情緒反應則表現得尤為突然且不穩定。孩子們一天天地長大,父母們都希望能夠幫助孩子學會糾正自己的不良情緒,使他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如何指導并幫助孩子糾正不良情緒,一直是家長關心并感到頭疼的事,以下是我的幾點想法,僅供家長們參考。
一、當孩子感到恐懼時。
一個人若不知道害怕,就很容易遇到危險,但恐懼過多,也難以過上正常的生活。讓孩子克服恐懼心理的關鍵在于,幫助他們對引起恐懼的因素進行理智地思考,具體的做法是:
1、理解孩子的恐懼。三四歲兒童開始關注周圍的世界,由此產生許多擔憂和恐懼,經常無根據地對人或事產生懼怕心理。對此,家長應表示理解,給他一個合理的解釋,而不能單純從成人的角度看問題,認為孩子是在杞人憂天或無理取鬧。一句話:把孩子的事當事看。
2、與孩子討論所懼怕的事情。家長可以輕松的語調與孩子談論他害怕的事情。如果孩子對現實生活的事物(如地震、洪水、戰爭等)感到恐懼,家長可以針對這些事情與孩子進行討論,告訴他在這樣的事發生時有哪些措施可以保護自己和家人不受傷害,教會孩子敢于面對恐懼和困難,理智的分析問題。
3、如果孩子對幻想的東西產生的恐懼。家長可明確地告訴他,這樣的東西是根本不存在的。
4、如果孩子在一段時間里經常害怕,但又說不出為什么,家長應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談話,細心陪孩子繪畫、游戲,從中發現困擾他的原因,而不是簡單的批評指責。
5、家長要盡量避免讓孩子看到恐怖的畫面、電視等,更不能用黑、大灰狼等自然事物來嚇唬孩子。
二、當孩子任性時。
有的家長由于工作或生活不如意,常遷怒于“不聽話”的孩子,習慣打罵并施教,使早期教育蒙上“陰影”。為此,美國現代心理學家指出,家教是一門藝術,孩子是否聽話,取決于家長是否教導有方,過多采取打罵來脅迫孩子“就范”、“聽話”,必將事與愿違。而行之有效地讓孩子不任性、講道理的作法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愛是前提。在凝聚力很強的家庭內,愛是溝通思想感情的橋梁。首先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愛,在此基礎上,相信與孩子的溝通會更容易,也就更容易解決問題。
2、心平氣和。大人一激動,便可以講出一些隨后自己也追悔的話。如果有怒氣,先壓一壓,待情緒穩定后再說,我們對成年人并不輕易發火,這個態度同樣適宜對待自己的孩子。當你面對任性的孩子時,請先把他看成是與父母平等的人,再進行說教,這樣效果會更好。
3、話不宜多。嘮叨不休往往導致孩子充耳不聞,這種說教經常用“當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作開場白,繼之以“將來你就會明白的”之類的詞句。由于孩子生長在現實環境中,家長教育最好用流行的語言因勢利導,就事論事。
4、尊重孩子。要給予子女在討論日常家務時的發言權。有事跟孩子商量商量,事情總好辦些。這就要求家長與孩子說話時注意把命令語氣改成商量的語氣,同時也可借此讓他意識到其在家庭中的地位與身份。調查顯示,從小受尊重的孩子往往成人以后更自信。
5、耐心傾聽。孩子有話讓他說完,別隨意打斷話頭,等他講完后,不防把他的主要意思復述一遍,弄清究竟,然后提出建議。如果孩子丟掉了心愛之物,即使那東西對大人微不足道,家長也要有足夠的耐心來滿足孩子稚樸的童心。
三、當孩子憤怒時
1、堅持要求孩子用語言而不是用動作來表達憤怒。當孩子生氣時,鼓勵他大聲講出來,并盡可能說出原因。禁止孩子在發怒時打人。一旦出現這種行為,家長應立即給予懲罰。這樣可以避免暴力傾向在幼兒時期的形成,讓孩子知道武力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當讓要做好這一點首先家長要為孩子做個榜樣。當你生氣時,大聲講出來,以免控制不住時突然大發雷霆。家長不用在孩子面前掩飾自己憤怒的情緒。讓孩子從你身上學到如何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憤怒。但切記,不要用侮辱性的話對孩子表達你的情緒,只客觀地表示你的感覺和原因即可,如:“我很生氣!”“別亂動我的東西!”等。
2、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幫助孩子找到憤怒的原因。孩子在憤怒時往往是他向成人發出的求救信號,需要成人提示幫助他來回想、分析自己生氣的理由。如:“你是不是因為某某拿走了你的小汽車才對他發火?”并想方設法平息幼兒的煩躁情緒。如“我知道你排隊著急了,我們邊排隊邊來做個游戲吧。”或者利用這一時機來鼓勵孩子想一些辦法解決這一問題,轉移孩子注意力。
3、鼓勵孩子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愿望,而不是用委屈和抱怨的消極態度。如孩子告狀說:“他打我……”家長可以回答說:“大聲告訴他別再打你。”而不是讓孩子學會息事寧人,更不是火冒三丈地讓孩子“以牙還牙”。用一種正義的氣勢來遏制別人的不良行為。
4、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子女不要輕易被別人的評語激怒,要相信自己,消除受挫折引起的負性情緒,維持內心平衡。例如孩子們經常在活動時相互比較,有些女孩會因為別人說自己的新衣服不漂亮而發火,有時會因為別人說自己的畫不好看而爭吵。這些都是因為孩子不自信,家長要注意在生活中多賞識孩子,建立自信,達到心理平衡。
5、堅持原則,平和處理。有些孩子最初發脾氣是為了發泄憤怒和不滿,當他發現這樣做可以控制成人,讓成人滿足自己的各種要求時,發脾氣就成為一種向成人提要求的手段,而表達憤怒和不滿倒顯得不那么重要了。不讓孩子以為發脾氣就能得到他想要的東西。運用“冷處理”使孩子情緒平靜下來。例如讓孩子自己坐一會兒,并用平和的口氣告訴他:“有什么要求可以直接講,不合理的要求媽媽是絕不同意的。”教孩子直接用言語表達自己的需要。
在孩子發脾氣時更應堅持原則,不要因為發脾氣時場所不同而妥協,對于“人來瘋”的孩子家長同樣用平和的心情、堅持原則的來對待它們。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