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17 10:29:04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這是新綱要對我們提出的要求。我們的幼兒園地處農村,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濃厚的鄉村文化,我們針對幼兒園的實際和家長們特有的傳統文化,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活動中讓家鄉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伴隨孩子成長,激發他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人民的美好情感。
首先,帶領孩子走入自然,讓孩子在無拘無束的大自然中釋放情懷、尋求大自然的奧秘。因此,我們充分抓住幼兒園的自然優勢,組織孩子到田野里觀光,讓孩子們盡情地投入大自然的懷抱,盡情享受溫暖的陽光。春天里,帶領孩子們觀賞綠油油的小麥在長高,農民伯伯忙著春耕。夏天,帶孩子們觀察金黃色的小麥和豐收的景象,讓孩子感知粒粒皆辛苦的含義。秋天,孩子們會觀看滿地的玉米、棉花,靜靜聆聽小鳥的歡唱。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孩子們興趣盎然、放飛遐想、陶冶情操,獲得了美的感受。同時,也了解了農村的特產以及勞動人民的辛苦。因此,我們抓住時機對幼兒進行教育,教育他們從小熱愛農村,熱愛自己的長輩,長大后,當一名科學家發明更先進的工具幫助農村的勞動人民。
其次,民間素材蘊涵這豐富而深厚的教育和文化價值,孩子每天都生活在其中,多少積累了一些生活經驗。春節過后,剛開學,許多孩子都在談論、交流元宵節的所見所聞,有的說:元宵節我爸爸去玩龍燈了,有的說:我的媽媽也去玩旱船了;還有的說:我姐姐去扭秧歌了。看來家鄉特有的文化,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時我會圍繞元霄節給孩子講一些傳統的節日習俗,讓孩子展開討論,充分表達自己的親身經歷、所見所聞。看到孩子們的熱情,我決定以此作為切入口對幼兒進行民間文化資源的教育,讓民間文化伴隨孩子成長。因此,我們帶著問題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讓幼兒了解家長們他們小時候的活動、歌謠和藝術制作等各類資料、物品。正是在這種活的環境中,孩子們興趣高漲,充分地感受著家鄉文化的豐富多彩,于是我們結合孩子的興趣點,把貼近孩子生活的民俗文化運用到教育活動中,如:在一日活動中,我們把民間游戲和歌謠滲透進去,豐富幼兒的活動。在跳皮筋的游戲中,孩子可以邊說歌謠邊跳,這樣即培養了幼兒的合作能力,增強了合作意識,又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民間工藝活動《玩泥》,我讓讓孩子們自己來試一試、做一做。首先,我和孩子們收集了用泥巴捏制的各種造型別致、形狀不同、顏色漂亮的小泥人、小動物,開了一個泥工作品展示會,我便有意識地引導他們仔細地去觀察作品,增加孩子的感性認識。其次,我請會制作的家長在孩子們面前象變魔術似的進行捏制,進一步給予孩子們足夠的刺激,以激發他們自己動手制作的欲望。在孩子們自己動手做的過程中,我不過多地干預他們,而是讓他們憑借自己已有的經驗,通過一次次地實踐操作,通過他們自己的思維來制作。當一件件富有想象的泥工作品被裝飾在活動室時,孩子們得到了成功的快樂,也感受到了民間藝術的特殊魅力,了解到了勞動人民的淳樸與智慧,也從中受到熏陶。
最后,我們結合本地豐富的自然、文化資源,為孩子提供發揮才能的舞臺,讓幼兒在區域活動的開展中,發展創造性思維,從而培養幼兒敢想、敢干,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及卓越的創造力,因為,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他們喜歡顯示自己的成果,這些成果是出于自己的腦和手,是自己的創作,最能體現自我價值。因此我們很注重孩子的區域活動,如:在區域活動中,孩子們爭先恐后的說自己收集的資料、圖片及自己的感受。我便趁熱打鐵指導他們將家鄉的特產、自然資源帶入我們的活動中。編織區:使用搜集的麥稈制作“寶塔、燈籠、小鳥、窗簾”,玉米皮等多種材料制作“小雞、小鴨、蝴蝶”等各種小動物。語言區:講述長輩們民間藝術活動和歌謠。結構區:用玉米芯搭建家鄉的房子、用棉桃殼穿項鏈。美工區:用麥稈、玉米皮編織的小辮制作“梅花”等。通過孩子們自己設計、制作、表演形式表現家鄉的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活動過后孩子們在交流分享自己作品的同時,獲得了人與人之間愉快交往的體驗和豐富的知識經驗,民間文化藝術在區域活動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孩子們的才能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
總之,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孩子們可以在這廣闊的天地里伴隨家鄉的自然、文化資源茁壯成長。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