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12 22:13:42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對幼兒園教師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擺在了教研工作的首位,因此教研活動的開展也同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然而,一提到教研活動,教研組長們便犯難了,“怎樣才能調動教師參加教研活動的積極性”成為了大家共同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幼兒園教研活動狀況分析:
為什么教師們參加教研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呢?作為教研組長,只要分析一下教研活動的狀況便不難發現,以往我們進行的教研活動存在以下問題:
1.教研內容留于形式,活動方法單一。以往進行教研活動大多是組織教師學文件、學理論,很少落到教師的工作實處;并且在方式上通常都是集中學習。
2.教師缺乏參與教研活動的興趣與愿望。正是由于教研活動的單一、枯燥,不能為教師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教師們對教研活動并不重視。
3.教研組長開展活動感到困難。這種困難來自于教研活動缺乏活力和教師不愿參加教研活動而使教研組長也缺乏組織活動的激情。
二、什么樣的教研活動是教師樂于參與的
那么,究竟什么樣的教研活動才是教師樂于參與的呢?我對教師進行了調查問卷,對教師們反饋的信息做了如下歸納:
教師們一致提出:理想中的教研活動應具有激發力。
1.能夠真正幫助教師解決實際教育教學中的問題的教研活動。
2.操作性強、充滿樂趣,具有挑戰性的教研活動。
3.開放式的教研活動(包括環境的開放、人際關系的開放)。
只有當我們的教研活動充滿激發力時,教師們才會自發地表現出主動積極性和責任感。
三、怎樣創造有激發力的教研活動
1.提供的學習活動應具有挑戰性。
(1)對教師思維的挑戰。教師是教研活動中的主要貢獻者,我認為應該鼓勵教師對自己的教研進行反思,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為自己設定學習目標,學會與人合作,并為自己的成績感到驕傲。例如:教師們參加教研活動前必須
對我拋出的內容進行實踐與反思,并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然后在教研活動中交流。而我會對他們的反思做準確而客觀的評價,還讓他們互相批改教育隨筆,提高教育評價能力。這樣一來,教師們非常重視自己的反思,都希望自己的見解能得到大家的肯定。于是,他們個個積極思考、查閱資料,個個精心準備,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在參與中進行理性的思考。
(2)對教師口才的挑戰。“說”意味著傾聽、思索、表達、溝通、參與、分享,是思想共振、情緒互染、心靈相契、意義共有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研活動中,應更多地為每位教師創造“說”的機會,尊重教師“說”的權利,培植教師“說”的勇氣,鍛煉教師“說”的智慧。例如:每次的教研活動我都會指定一名中心發言人,并針對要培訓研究的內容,為中心發言人做事前的支持與指導,幫助中心發言人“抓”到點、“說”到位;對于教師,更多地欣賞他們的“說”、肯定他們的“說”。一句“很好”,“我贊同你的觀點”,“你的這個點抓得對”……都會為教師的“說”增添信心。教師們在相互交流表達中,共同得以提高。
2.選擇的內容既要貼近教師的教學實際,又能促進教師長遠發展。
教研活動的內容應為教師的實踐提供支持與幫助,符合教師的現實需要,并能促進教師的長遠發展,才會引起教師對教研活動的重視,才能使教研真正發揮作用。為此,我在平常的觀摩中,記錄下了教師們的問題情景,并在教研活動中由教師們共同研究、討論、解決。
問題情景舉例:
情景1——活動開始了,教師組織幼兒坐成兩排,教師一邊念幼兒的名字,一邊將寫有幼兒名字的籃子一個一個地發給幼兒。
情景2——活動結束后,小朋友都在收拾桌面上的制作材料,幾個小朋友將制作后剩下的吸管全都扔進了垃圾筒里,教師看見后,說:“真謝謝你們!”
在教研活動中,教師們一讀到這兩個案例都會意地笑了,因為這樣的問題情景經常發生在他們中間,但在平常的教育教學中,自己并未重視過,而當案例擺在面前時,他們很容易就發現了問題,并開始發表自己的意見:情景1中的教師沒有作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情景2中的教師沒有意識到材料回收的重要性,這些吸管還可以成為幼兒活動區中的新材料,為幼兒提供再實踐的機會。但在經過認真地反思后,教師們更加深入地領悟到這些只是對問題的表淺認識,而這兩個案例的實質是:情景1中的教師沒能科學、合理地安排、組織活動,違背了新《綱要》中對教育教學組織與實施所提出的:“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集體行動和過渡環節,減少和消除消極等待現象”。情景2中的教師沒能正確地把握偶發事件中的教育價值,及時積極引導,反而對幼兒產生了誤導。由于這些問題都來源于教師的實際操作中,具有真實性和針對性,所以教師們非常感興趣,也能提出自己的經驗與大家共享。這樣以來,既解決了教師在教育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又使教師獲得了啟發和領悟;既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評價分析能力,還為教師今后的實踐提供了正確的導向。
3.尊重教師的選擇,讓教師在活動中充分體驗到成功感。
在教研活動中,常常是由教研組長指定教師進行何種內容的觀摩和學習,而我則充分尊重教師的選擇,為教師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例如:我為教師提供了一種新型的活動模式,教師們可以自愿報名,提出自己想組織的活動內容(如:綜合活動、晨間活動、體育游戲等等)進行現場觀摩活動。這樣,教師們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長。而在進行活動組織時,則以模擬的方式進行,由其他教師扮演幼兒。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教師轉變角色,更加深入地去體驗幼兒的學習活動,提高他們對活動中幼兒行為和問題的預先估計能力。在活動進行中,我用攝像機記錄下每一個鏡頭,活動后讓教師們一邊觀看一邊反思,分析組織活動的教師的教育行為與能力,分析自己體驗幼兒的情況與問題。
大家在一次游戲模擬活動中積極地扮演幼兒:有的槍玩具,有的自己玩自己的,有的悄悄地和同伴分糖吃,有的不停地“告狀”,還有的盡力想表現自己……而組織活動的教師更是用盡了渾身解數來對付這群“特殊兒童”,為教師們提供了很好的隨機教育的現場。當然,教師們也在觀看錄像后,反思了自己的行為,認為他們的表現有些“過頭”,沒能充分體現該年齡段幼兒的特征,說明對幼兒的把握和深入了解不夠,使他們更加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
4.營造一個開放的、愉悅的活動氛圍。
歷來的教研活動都是以嚴肅、嚴謹的氛圍展開的,活動中沉悶的氣氛和教研組長以上對下的態度和威嚴常常讓教師們不能充分地表達和創造。為此,我樹立了“以人為本、共同發展”的思想。(用蕭伯納的一句話來說:“我不是你的指導者,只是你的一個旅伴而已。你向我問路,我指向我們倆的前方。”)于是,我打破慣例,鼓勵教師在活動中樹立“我有我的觀點”的思想,允許他們向我提出質疑。這樣一來,教師們便可以沒有任何思想包袱地發表意見和建議,同時,更以自己的觀點能得到認同為樂趣。我還精心設計每一次的教研活動,力求營造一個開放的愉悅的活動氛圍,充分調動教師的興趣。例如:我讓教師們擬定自己的“人生坐標”,這是一個提高教師思想素質,激發教師追求崇高目標,去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實現自我的一個研究活動。在活動中,我為教師們提供了一次心理測試——請教師們在教研活動中,真實地完成下列問題:
(1)“我是誰”。思考自己所扮演的各種角色與特征,想想哪些是暫時的,哪些是永久的。
(2)“我在哪里”。用線條繪出自己的一生,畫出過去和你認為的將來,仔細思考你想讓它成為什么樣子,并用波峰表示發生過或將要發生的重大事件。然后在上面用“+”表示你現在的位置。
(3)“我將是什么樣子”。
(4)“我的工作理想”。回到眼前,思考你的教師職業夢想。首先想一想你想在工作中得到的特定東西,再想你需要為這些工作進行何種教育和培訓。
(5)“目標導向職業生涯”。你應該停止干什么,開始干什么,你的職業生涯的長期目標是什么?
教師們感到興奮不已,還急切地希望我能對他們的回答做心理分析。在記錄自己的答案時,他們一邊寫一邊思考,還時不時地露出微笑,有的還與別人分享自己的記錄。在活動中教師們愉快而又認真地記錄下自己真實的思想。以下是個別教師的記錄:
我是誰——我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平時在與人交流中常常很被動。我喜歡聽別人談論工作的事情,自己就把別人的經典部分記在腦海里,成為我今后的工作經驗。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