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 2009-07-11 17:28:05
一、指導思想
近幾年來,“素質教育”的呼聲一天甚是一天,我們必須從體、智、德、美等多方面對孩子實施素質教育,讓孩子得到全面素質的培養。同時,只有在每一個具體活動中落實,那才是可行的。古文《漁翁》中曾道:“送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也就是說,送給他魚,不如教給他捕魚的方法。引申到我們老師身上,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時,與其教給孩子知識,不如教給孩子學本領的方法。當然,這個“授”字,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單純地傳授,應該進一步的認識為“在引導中授予方法”,這對孩子來說具有深遠的意義。在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變“注入式”教育為“啟發式”教育,變孩子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孩子“學會”為“會學”。總之,我們要通過活動,為孩子將來身心和諧健康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以便更好地提高孩子適應生活的能力。
大班階段是屬于平衡感覺轉向發達的時期,而大班幼兒對平衡技能的練習并不少接觸,在這個階段,選擇一些有新意的有難度的“平衡技能”的練習內容很有必要。“騎小車”該內容更能促進幼兒平衡能力的提高,激起孩子對體育活動的滿腔熱情,符合大班孩子這種生理、心理特點,是非常適宜的游戲。
二、活動目的:
1、啟發幼兒學習用塑料圈沿著直線和曲線騎小車,提高幼兒對圈的控制能力和平衡性。
2、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相應的負重物練習負重騎圈,進一步培養幼兒的平衡能力。
3、培養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
(分析:我從“行為技能、能力、情感”等三方面制定了以上三條目標。這里目標中的幾個詞,如“啟發學習”、“引導選擇”等,滲透了會學的觀點。在以往,我們也可以把目標制定為“讓幼兒學會……”“讓幼兒練習……”等,兩者僅僅是變動了幾個詞,卻意味著教師在教學觀念上的轉變,而后者卻滯留于“學會”的觀點。)
重點:引導幼兒學習用圈騎小車,提高幼兒的平衡能力。
難點:提高幼兒對圈的控制能力。
三、活動準備:
每人一個塑料圈,雪碧瓶若干(里面裝有或多或少紹的水),磁帶、錄音機,地面上畫有彎度不同的線(鋼絲)。
四、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以去雜技團學本領引出課題“今天,老師帶小朋友去雜技團學本領,讓我們先來鍛煉身體吧!”聽音樂做準備操—圈操。
(二)、基本部分。
1、“雜技團到了,雜技團的叔叔阿姨要來考考我們小朋友。這是一個塑料圈,誰能想出一個辦法,用你的腳踩著圈,就像騎獨輪車一樣使塑料圈不斷滾動?”幼兒分散練習,教師指導。
(分析:這里,我沒有直接將騎圈的方法示范給孩子看,也沒有提類似“誰能使圈滾動”這種與活動內容針對性不強的問題,而是使問題既具有啟發性,又具有針對性,直接將幼兒的練習集中于雙腳騎圈了。)
2、集合并請幼兒示范。“剛才,你是怎樣騎塑料圈的?”“誰跟他的方法不一樣?”……“這些方法中,哪一種方法更好、更穩?”幼兒分散練習—引導中得出用腳后跟騎圈又穩又容易。
(分析:小朋友探索嘗試后,都會有一種體會:將圈夾在腿中央,用腳后跟來騎最穩當、最容易。如果說與老師直接傳授的方法相比較,動作技能的目標同樣實現了,或許是老師直接的傳授效果來得好,但我還是認為讓小朋友嘗試后自己得出的結果好,因為這其中滲透了孩子思維品質的培養。它是老師直接傳授無法達到的。)
3、集合。“怎樣才能使小車聽話呢?我想讓它往左(右)拐彎,它就往左(右)拐彎。”幼兒練習。
(分析:這里,主要是培養幼兒對塑料圈的控制能力,尤其是騎圈時幼兒前腳對圈的控制是起關鍵作用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借助于場地上直線、曲線的幫忙,在孩子們的反復探索中找到癥結所在,從而突破本次活動的難點。)
4、集合。“誰找到了一個使小圈聽話的好方法?”請個別幼兒示范。
教師小結:騎塑料圈時,前面一只腳的控制很重要,出腳時把圈控制成直的,那它就會沿著直線走;我想使圈彎向一邊,那出腳時就要把圈彎向那個方向。幼兒再次分散練習。
(三)、游戲—走鋼絲。
1、騎著小車來到事先布置好的場地上,引導幼兒觀察:“你們看,這里的鋼絲有什么不同?”(彎度不同)“現在我們一起來走走鋼絲吧!”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相應彎度的“鋼絲”。
2、“雜技團的叔叔阿姨給我們帶來了一些飲料,讓我們自己去拿吧!”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相應重量的飲料瓶,練習負重走鋼絲;提醒同伴間可以互換飲料瓶。
(分析:在這里,通過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彎度不同的“鋼絲”走曲線和直線、讓幼兒視能力選擇輕重不同的負重物(雪碧瓶中裝有不同量的水)練習走直線和曲線。以此,進一步地提高幼兒的平衡感,它是前面環節的遞進。)
(四)、結束部分。
1、告訴幼兒回教室洗手。
2、收拾、整理玩具,運飲料回教室
(師生共同完成器械的收放工作,以培養幼兒良好的勞動習慣。)
五、活動反思:
本次體育活動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目標意識明確
本次活動從設計到實踐,能始終圍繞一條目標主線展開。通過活動,全體幼兒的平衡能力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尤其是較好地培養了孩子們的思維品質。本次活動在促進幼兒身體動作發展的同時,更是愉悅了孩子的性情。
2、內容選擇新穎有趣,并能以孩子所關心的話題為體育活動內容。
A、改變了以往平衡練習的方法,將“騎小車”即騎塑料圈為練習手段,內容新穎,符合大班幼兒“求新異”的特點。
B、孩子們的練習并不是一種簡單的重復,而是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如:從“不會”到“會”,從“會”到“走直線”,再到“走曲線”乃至負重練習,不但使活動過程環環相扣,使幼兒加強了平衡感,而且注重了幼兒情緒的多變性,注重了練習的變異和方法的多樣性。
3、方式合理恰當。
A、本次活動,通過饒有興趣的游戲,使幼兒充分進行了平衡鍛煉。在游戲中,發揮了師生共同的積極性,充分體現了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指導思想。比如:在整個活動中,我并不是直接授予孩子騎小車的方法,而是盡可能的以一種開放式的提問引導、啟發孩子,讓孩子們在自己的積極探索、反復比較中找到答案。這不但是“學會”的問題,更是體現了一種會學的思想。
B、在活動中能注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我允許幼兒自主選擇彎度不同的“鋼絲”以及輕重不同的可樂瓶,這適應了幼兒最近發展區的需要,改變以往“一刀切”、“一個樣”的環境創設,使得不同體質、不同活動能力的幼兒都得到提高。從而,更進一步的發揮了孩子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C、采取集體活動和個別示范相結合的方法,發揮了幼兒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的作用,同伴間的互相影響不可低估。
D、在體育活動前,我讓幼兒收集可樂瓶,活動后師生共同動手清理用具,培養了幼兒自我勞動服務的習慣。
4、困惑。
在教育思想中能體現整合性:體育技能、思維品質培養、勞動習慣養成方面,但是就具體的一堂體育活動而言,其整合性并沒有真正體現,體育活動中包括:爬、跑、鉆、跳等,而在本次活動中“平衡”,容易造成機體上的疲勞,那么,怎樣既能體現一堂體育課的整合性,又不至于使孩子活動顯得拖拉(滲透其他技能的話可能會使活動顯得拖拉,不能體現重難點),這是我所困惑的。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