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8 22:14:02
偶發性科學教育活動在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春天來了,班級里有小朋友帶來了蠶寶寶飼養,很多幼兒都沒有看到過,所以有點害怕,對于蠶寶寶的知識也是缺失的。大家一邊看著一邊就在議論了,圖圖說:“我知道蠶寶寶長大會變成蛾的。”有人問:“是大白鵝嗎?”貓貓說:“不是大白鵝,是飛的蛾。”圖圖馬上急著說:“大白鵝也有翅膀的。”洲洲說:“我知道蠶寶寶長大了會變成蟬。”小朋友就爭論了起來。我不急于解決,只是拋給大家一些問題:蠶寶寶喜歡吃什么?是外面隨便什么樹葉嗎?長大了蠶寶寶會變成什么?蠶寶寶有什么本領呢?‘問題’就是幼兒對科學的興趣點,偶發性的科學教育活動——蠶寶寶,就開展起來了。作為我們教師認真細致地捕捉小班幼兒的興趣點,及時開展偶發性科學教育活動,也是激發小班幼兒對科學的興趣、豐富小班幼兒的科學知識和經驗、提高小班幼兒科學探索活動的技能的重要途徑,使小班幼兒科學教育的更好地發揮較好的效果。
除了日常的科學教育活動正常有序的開展以外,依托于體現園本課程內涵的大活動還定期的開展,有om頭腦奧林匹克賽、親子玩科學、講科學家的小故事、科技節等等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小班幼兒知道了環境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和家長一起玩科學,有知道了很多科學原理;還積極參加利用廢舊材料制作環保袋的活動;與家長一同制作了節水標志、收集節水的方法;參與了誰飛的遠—紙折飛機的比賽,在實踐中知道了讓飛機飛的遠的要素等等。我們的宗旨:在創設良好的的教育環境,充分利用幼兒園、家庭、社區,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知識、增強能力,擴大幼兒對科學知識的視野,豐富幼兒對自然和社會及現代科技的認識,同時也讓家長了解我們的園本課程,參與到自己孩子的教育中來,使科學教育活動全方位、多角度的達到均衡。
三、科學教育活動有別于單純的知識教學活動。
在《新綱要》中提出: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已經從停留在注重教師靜態知識傳遞,轉變為注重兒童情感、態度和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他人環境的積極交流和諧相處。科學教育活動不等同于單純的知識教學,更重要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身活動,對周圍世界進行感知,觀察,操作,發現問題,尋求答案的探索活動,培養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讓幼兒掌握科學的方法。更確切的說,幼兒科學教育的宗旨是實現幼兒科學素質的早期培養。因此科學教育活動不僅含有知識的成分,而且更注重知識獲得的過程。
如:《毛毛找朋友》這個活動就是讓小班幼兒在找找、摸摸過程中,發現生活中有毛的物品,感受它們給生活帶來的方便,并樂意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大家。小班年齡的幼兒對絨絨毛毛的物品特別喜愛,那些柔軟的毛毛總是讓他們想起母親溫暖的懷抱,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從這個點出發,引導幼兒運用觸摸感知有毛的物品,可謂順水推舟,必然有助于幼兒感知覺的發展。再者本次活動的材料都是從日常生活中收集而來,接近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能力,但是生活中還有很多廣義上有毛的物品,這樣也符合了《課程指南》中指出的“既要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要富有一定的挑戰性”。在活動過程中,毛毛熊要找朋友的情景貫穿始終,活動過程以游戲形式開展,當活動中的關鍵性提問“和朋友說說你找到的是什么?有什么用處?”“為什么要找它來做毛毛的朋友呢?”“幫毛毛熊找到了什么朋友?怎么來告訴毛毛熊呢?”一個個問題拋向幼兒時,教師留給幼兒是足夠的時間運用觸摸覺來感受、思考、判斷,有利于幼兒積極地感知。又如最后讓孩子找一找身上有沒有毛毛時,教師并不是迫切的追求預設中的答案,而是針對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出的興趣和需要,依據幼兒的發展規律、依據活動的目標和內容,作出即時性的價值判斷,使幼兒逐步尋找到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把控更靈活、更開放的回應,讓幼兒的知識經驗在原有的基礎上適宜性的發展。
小班年齡的幼兒正處于由直覺行動到形象思維的過渡階段,對事物的認識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行動,根據此階段幼兒的身心特點,讓幼兒在操作中感知體驗“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中充分的運用了感官,激發起幼兒的好奇心、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在游戲中探索和思考。因此科學教育活動讓教師打破了原本的知識教育活動的框架和思路,減少口口相傳的比率,注重幼兒在操作與探究過程中的獲得和發展。
四、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貫穿于科學教育活動中。
《上海市學前教育綱要》中有一個十分鮮明的觀點:兒童是獨立的、發展的個體,他們是活動的主體!毒V要》體現著一種新的教育理念:以幼兒發展為本。這就意味著教師在開展幼兒科學活動中,作為兒童發展的“支援者”,由單純的知識“傳授人”轉變為幼兒學習的“引路人”,與孩子們一起摸、爬、滾、打,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是主動學習的學習者,而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器。在認識蠶豆的話動中,我在組織整個活動都是以幼兒自己動手操作為主,自己想方法撥開蠶豆,然后對蠶豆進行觀察,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大家,我再進行小結和提升,整個活動從蠶豆的外部特征逐步觀察到內部,這些操作都讓幼兒對自己的發現感到驚奇,使整個活動始終保持很濃的興趣,有利于幼兒對活動的探究。所以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我更多的是一個觀察者、游戲者,同時接受幼兒拋過來的問題,答案也是在提示、引導等措施中幫助幼兒在操作探索活動中發現獲得,讓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
總之,小班的科學教育活動以及培養小班幼兒的科學意識和興趣,最重要的還是教師要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開闊視野,博覽群書,吸取信息,不斷更新觀念,不斷開展有關的科研工作,在實踐中探索一條適宜幼兒發展的新路子。同時以幼兒主體為先,以幼兒發展為重,還要與家庭、社區緊密配合,整合多方面教育資源,形成合力,全方位地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
參考文獻: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學前教育綱要》2004年7月
兒童是獨立的、發展的個體,他們是活動的主體?茖W教育的價值取向已經從停留在注重教師靜態知識傳遞,轉變為注重兒童情感、態度和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他人環境的積極交流和諧相處。
鄔小艷馬惠娟主編《動手動腦學科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3-6歲的幼兒正處于科學素質培養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幼兒對周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不但愛問“為什么”,更想知道“這是怎么樣的”“這是怎么來的”“這是怎么做的”。
高一敏主編《幼兒科學教育新探》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科學教育活動不等同于單純的知識教學,更重要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身活動,對周圍世界進行感知,觀察,操作,發現問題,尋求答案的探索活動,培養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讓幼兒掌握科學的方法。更確切的說,幼兒科學教育的宗旨是實現幼兒科學素質的早期培養。因此科學教育活動不僅含有知識的成分,而且更注重知識獲得的過程。
高一敏主編《幼兒園科學課程新策》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組織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時以正規性的科學教育活動、非正規性的科學教育活動及偶發性科學教育活動相結合的,并與集體、小組、個別三種形式相聯系。正規性科學活動讓幼兒在主動探索和發現中學習,從以往封閉式的靜態過程改變為開放式的動態過程,克服教學過程的機械性和不變性,增加了靈活性和可變性,從而使幼兒真正成為學科學的主題和主動學習者,教師扮演幼兒學科學的觀察著、指導者和材料的提供者。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