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5 22:13:23
五、課題研究的操作措施
(一)、研究對象:我們把中班幼兒平均分成兩個班,其中一個班作為實驗班,另一個作為對照班。
(二)、研究的內容: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是幼兒與周圍人相互交流信息,、溝通情感的過程。幼兒的社會交往包括幼兒與成人、幼兒與同伴的交往。幫助幼兒初步學會交往的策略和技能,初步建立與協調人際關系的能力,初步學會合作、分享、輪流、遵守社會公德、解決沖突,初步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
。ㄈ、實驗操作:
1、改善教師的教育態度,創設寬松、平等的交流環境。我們
覺得在實施過程中,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態度至關重要,我們的教師迫切需要樹立一個正確的教育觀,端正教育態度,重新理解自己在孩子中的地位,改變自己的角色。要求教師要尊重幼兒的人格,讓幼兒與自己處于平等的地位,讓孩子盡可能地發表自己的看發、意見。在活動中,我們發現教師親切和藹的態度,可以誘發幼兒良好的情緒、情感。如教師對某個幼兒的言行及時表現出高興、鼓勵、欣賞,這時幼兒就會處于一種良好的情緒狀態,表現為輕松、愉快,即便幼兒做錯了什么,也不能采取粗暴的態度,訓斥、責怪孩子。我們要教師要堅持每天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主態和每個幼兒溝通交流,認真傾聽,不要輕易打斷幼兒的談話,這樣可以使孩子變得盡興,也有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傾聽、交流習慣。
2、通過教育教學活動,有目的地培養幼兒交往的策略和技能。
如在手工活動“好玩的泥”,我們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和泥、捏泥等,商量分工,共同完成一件泥制品,幼兒不僅學會了手工活動中所要求的基本技能,而且在活動中學會了合作,分享到成功的快樂;語言活動《小猴過生日》,發展了幼兒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又教育了幼兒同伴間要相互關心,友愛相處;談話活動是對幼兒進行交往能力培養的一種很有效的教育手段,如“我的一家人”、“我的好朋友”、“玩具大家玩”等,通過談話,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增進幼兒間的了解,增加了相互間的友誼,初步掌握了交往的技巧。
3、游戲活動,增加幼兒間交往的機會,培養幼兒主動交往
的意識和交往的技能。游戲是幼兒的天性,是他們自愿的一種活動,在研究中,我們始終堅持“以游戲為幼兒和基本活動形式”,發現創造性游戲,特別是角色游戲是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徑。為此我們開設了“娃娃家、超市、菜場、茶館、小吃店、美發店、醫院”等等,在這些活動區中,幼兒充當了各種各樣的角色,在這些角色中,幼兒去和不同身份的人進行交往,學會了合作、解決沖突的方法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4、注重家園配合,形成家園教育合力,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的發展。平時教師經常與家長聯系,舉辦家長開放日活動、親子游戲、家長做一天“教師”等,使家長了解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方式方法等,不斷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的發展。
5、擴大幼兒交往的范圍,讓幼兒與教師、父母、同伴外的人進行
交往。為此我們設計“超市購物、慰問敬老院的老人、去街心公園義務勞動”等,有意識地培養幼兒與陌生人交往。
六、研究成效及分析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
1、幼兒主動交往的意識大大增強。我們發現,實驗班幼兒與教師、
父母、同伴間的交往表現為積極,主動引發話題;但與陌生人交往時實驗班幼兒與對照班幼兒差異不大,我們認為在擴大幼兒的交往范圍,在加強與社區的聯系方面做得還不夠,一部分幼兒在與陌生人交往時仍較膽怯,怕開口,今后我們仍要加強這方面的工作,經常帶幼兒走出去,與社會接觸,盡可能多提供幼兒與陌生人交往的機會。
2、幼兒在交往過程中運用交往策略、技能,以及建立與協調人際
關系的能力得到提高。幼兒的交往通常是在生活和游戲活動中能充分地體現出來。當問到“小朋友手中的玩具你非常喜歡玩,你很想玩怎么辦?”雖然孩子都沒有說“搶過來玩”,但對照班幼兒自控能力較差,搶玩具的人數明顯比實驗班多。
3、幼兒的文明行為習慣主要表現為講禮貌、遵守社會公德等方面。
但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做這項工作。當我們在對幼兒進行調查時問“家里來了客人怎么辦?、幼兒園來了客人老師呢?”幼兒均會回答“問好、請客人坐”等,當問“吃的果皮放在哪?”時,幼兒會回答“放進果皮箱、不亂扔”等,但我們通過情境測驗時,卻發現實驗班的幼兒要明顯好于對照班的幼兒。
參考文獻:《兒童發展心理學》劉金花主編
《促進幼兒發展》北京市教育局主編
《學前兒童發展與教育評價手冊》陳幗眉主編
《幼兒教育》《學前教育研究》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