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5 21:53:05
道德發展與道德教育一直是幼兒社會性發展與教育的重要方面。道德發展包含道德認知的發展和道德情感的發展兩個方面。道德教育包括道德啟蒙和行為習慣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幼兒園幼兒有損人行為的表現,如:偷拿別人的東西、借東西不及時歸還等。幼兒是否已獲得有關日常行為道德規范的知識及能否利用這些知識對行為做出相應的判斷?幼兒損人行為是否成為道德行為?對不良道德行為應如何矯正是人們十分感興趣的問題。
幼兒認知發展的新進研究成果強調幼兒獲得的知識對認知發展的促進作用:幼兒通過日常生活經驗和大量的科學知識既“樸素理論”——行動結果滿足需要便會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并據此逐漸學會區分物理、生物、心理等不同領域的對象、現象,認識其獨特的因果制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對有關概念的認識,形成有關領域的認知結構①。研究幼兒所具有的道德知識水平可以促進幼兒道德認知發生發展等理論的再發展。
道德行為是品德的外部表現方式,是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衡量一個人道德品質的重要客觀指標。只有當一個人充分認識到行為的道德意義,他的行為才可能稱得上道德行為,如果一個人無意中做了一件好事,其行為不能稱為道德行為。研究幼兒損人行為是否成為道德行為為幼兒品德發展方面及幼兒心理發展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幫助。
幼兒不良道德行為是不被接納的行為,是培養良好個性品質的障礙,是幼兒品德培養和幼兒道德教育的重要解決問題。有關幼兒不良道德行為的研究雖然不少,但還不夠豐富。研究這一問題可以豐富幼兒品德培養方面的知識文化。
道德發展深受社會文化的影響,我國有崇尚道德教育的傳統。幼兒教育目標中,就身心兩個方面的發展來說,我國更重視幼兒身體的成長,而西方國家更重視心理發展。因此,此研究假設我國幼兒的道德認知和情感的發生發展可能表現出與西方幼兒不同的特點。
道德行為是人在道德認識與道德情感推動下產生的涉及道德意義的行為。研究幼兒損人行為是否成為道德行為,也為我國幼兒的道德認知和情感的發生發展提供了相關的資料。
如今談得較多的是如何培養幼兒的求知欲、學習興趣等,而對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卻談得很少。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生理、心理的逐漸成熟,思維逐步趨向抽象,幼兒的社會性將不斷發展,如何對幼兒不良的道德行為進行矯正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于“幼兒道德判斷的發展水平”國外有研究表明:幼兒道德判斷的發展水平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但這種發展并非直線式的,而是具有波動性的,甚至在一定年齡段出現發展的倒退現象;并且幼兒的道德判斷水平也因判斷內容不同而異。這一結果反映了品德現象的復雜性。皮亞杰說:“幼兒的第一個道德感是服從”。他把這時候的幼兒道德認識稱為他律為主要特征的階段。所謂他律是指幼兒的道德判斷受他自身以外的價值標準所支配②。他把10歲以下的幼兒對道德判斷問題分為客觀責任和主觀責任兩類。可發現6歲以下的幼兒還不能進行比較,平均7歲幼兒對道德判斷表現為客觀責任,而9歲左右的幼兒開始表現出主觀責任。對“幼兒損人行為情緒”的研究表明:幼兒雖然知道損人行為不對,卻并不對損人行為產生不快情緒。斯金納對“不良行為的糾正問題”的研究采取了以下幾種方法:1.模療法:分兩步第一步,讓病人先觀看別人的行為以及行為的強化結果。這些行為與強化都是病人所希望的。2.隨機強化法:一種比較靈活的治療方法,包括操作學習技術。3.代幣法:代幣法實施于精神病院。4.厭惡刺激法:當患兒發生不良行為時要求教育者要說“不!”
國內對“有關幼兒損人行為的道德判斷”研究表明:幼兒已經逐步獲得了有關社會道德的日常概念水平的基本知識,并能運用這些知識對道德的正確性做出判斷。對“幼兒損人行為是否成為道德行為”有研究表明:我國幼兒對自己假設的損人行為感到不快,較早地萌發了遵守道德規范的需要。對“不良行為應如何矯正”有關研究表明應采取的措施有:1.榜樣示范;2.表揚鼓勵;3.堅持家園一致的原則。
本課題研究目標:1.幼兒是否已經獲得有關日常行為道德規范的知識及能否利用這些知識對行為做出相應的判斷。
2.幼兒損人行為是否是道德行為
3.擬訂對不良道德行為的矯正對策。
本課題研究內容:1.實驗采用臨床訪談法,個案處理采用內容分析法對“幼兒是否已獲得有關日常行為道德規范的知識及能否利用這些知識對行為做出相應的判斷”和“相應的情緒預期”進行研究;來證明幼兒損人行為是否成為道德行為。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