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5 21:25:20
類型
消極
較積極
積極
1996
30
93
27
比例
20%
62%
18%
2001
44
81
25
比例
29.33%
54%
16.67%
二、學校應當建立一體化的德育網絡體系
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融入世界的大潮之中,可以預計,學校德育工作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為此,首先要求德育工作者要有強烈的競爭和質量意識,只有這樣,德育工作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正如教育部副部長周遠清所說:”重視質量是新時代的命題,誰忽視了這一點就將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其次,要有創新精神。只有創新,才能賦舊形式予新內容。正如江澤民提出的“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為此,學校應做好:
㈠制訂年級、班級、學校德育工作長遠規劃,組織落實,克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短期行為。
學年和學期伊始,年級、班級、學科要協同校德育處共同分析學生的思想品德狀況及表現,共同協商,制訂學校、年級、班級的德育長遠計劃和近期目標落實,并將其列入表格中,分階段公布實施。我校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實施細則》制定-建立“執行”規范情況的創“五星”班級評比制度-聯系實際開展活動落實目標-檢查評比驗收等,正體現了長遠計劃中的一個環節。在制定計劃時,要明確學生學習做人行事,誠如一個人將踏步于漫漫長途,必須端正方向,邁對步子。而這一過程的完成,是一個多方配合,同一目標的系統社會工程,因此,要體現網絡性教育的優勢。有了這樣的月計劃,學期計劃,學年計劃就能有的放矢,從總體上為保證德育的一體化的實施提供保障。
㈡創新學校教育體系的形式、內容和職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脫離實際的單純、空洞說教。
首先,要創新課堂教學在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教育,包括教學和育人兩方面,這兩個方面是有機融合的,體現了科學性和思想性的統一,育人是教育的靈魂。因此,教學過程應當有計劃,有目的地把育人滲入知識的傳授之中,貫穿其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和發展的原則,做到以“塑造人”為核心選擇教學,改變以往的應考試、題海試、封閉式的傳統教學模式,從內容到形式達到既教學又育人的目的、如社會(歷史)、思想課教學可以與“兩史一情”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緊密結合,增補長汀人民革命斗爭史內容,點面結合,以小見大,形式上可組織學生參觀革命舊址,毛澤東、周恩來舊居,瞻仰革命烈士紀念碑,從而把無產階級的集體主義,大公無私、大無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精神和道德觀念滲入其中,也可以針對相應內容有組織地請英雄人物,勞動模范,革命前輩等或學生中的典型與學生座談,從而使學生從具體,形象的直觀中受到教育,得到陶冶,達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