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5 20:16:42
2.教師自己首先要會和美術文本進行對話,做好兒童與美術文本之間的“審美期待”中介。伽達默爾說:“……我們對于流傳給我們的文本的理解,是以對意義的預期為基礎的,這種預期是從我們自己與題材的先行聯系中獲得的。”在學前兒童美術教育中,“對意義的預期”也就是教師在對學前兒童進行美術欣賞教育之前對美術作品預先設計一種意義,這種意義是教師個人對美術作品的解釋,同時,在引導兒童欣賞的過程中,又不停地被修正著。因此,教師自身應對美術作品所蘊含的意義進行合理的解釋,對藝術的形式有一定的理解與欣賞。例如:教師必須理解線條、形狀、色彩、構圖等形式語言可能的象征意義,理解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變化與統一等形式美的原理。在此基礎上,引導兒童先理解美術作品各部分的意義,再根據各部分進行整體意義的解釋,從而形成一個或多個合理的解釋。這種對整體的理解又反過來加強兒童對作品各個部分的理解。
3.教師要為兒童提供大量的欣賞的機會,提高其欣賞的現在“視界”。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中說:“不是我們的判斷,而是我們的偏見構成了我們的存在……我們存在的歷史性產生著偏見。偏見實實在在地構成了我們全部體驗能力的最初直接性。偏見即我們對世界敞開的傾向性。”也就是說,任何人都是以一定的生存方式處于歷史之中。這就決定了人們總是無法擺脫理解的歷史性,而對理解的歷史性的承認,實際上也就承認了理解者帶有偏見和成見的合理性。并且這種偏見構成了理解的基礎和前提,它是欣賞者的特殊視界。因此,教師要給兒童提供大量的欣賞的機會,擴大他們的視界。這種欣賞除了美術作品的欣賞,也可以是自然景物、周圍環境的欣賞。還要適當地教給學前兒童一定的美術欣賞的基本藝術語言與形式美的原理,使他們在美術欣賞中首先能理解作者的歷史視界,幫助他們進一步加深對作品的情感體驗。為此,教師應選擇相應的美術欣賞的材料,給予兒童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反復多次地進行感知、體驗,同時,用一種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淺顯而簡明的描述,讓兒童真正地理解這些基本藝術語言與形式美原理的內涵。視覺形式語言在美術中具有獨特的意義,從傳統的具象寫實藝術到純粹的抽象藝術,無論其外觀形式有多大區別,它們所使用的卻無一例外是上述基本元素,這些元素在二維平面和三維空間中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的組合,形成各種不同的“心理力”的樣式,喚起人們內心千差萬別的情緒和感受。
因此,這種抽象的形式語言并不僅僅服務于抽象藝術而具有普遍意義。在具象寫實作品里,這些抽象的元素通過隱藏在被再現的事物中也在發揮作用。加登納也認為:“只有當人們對這些層面恰當地理解了以后,他們的情感生活才會受到影響。隨著欣賞成熟起來之后,他與較多的經驗熟悉了,于是就有了較細的情感。
這樣,他便能與創作者的興趣及含義發生共鳴。”可見,形式分析是加深審美體驗、提高審美理解能力,并最終提高幼兒的欣賞能力的必經之路。同時,我們認為,對形式欣賞本身的興趣也應該是學前兒童美術欣賞的目標之一。
學前兒童對美術欣賞的基本藝術語言與形式美的原理的認識還可以經由美術創作來獲得。例如:學習線條的變化,可讓兒童試驗不同動態的線條(直線、曲線、螺旋線、斷續線、連續線、重疊線),再讓他們欣賞凡高的作品《星夜》中所用的線條是怎樣運動的。再如:學習幾何形狀的安排,可先讓兒童用彩色紙剪貼出各種幾何形狀,再讓他們欣賞抽象派大師蒙德里安的后期作品。這種由自己操作而獲得的欣賞經驗非常有助于學前兒童對藝術語言與形式美的原理的理解。
4。教師應給兒童利用多通道充分體驗的時間。教順應首先給兒童一定的時間進行獨立的欣賞,要盡可能讓他們用自己的以視覺器官為主的多種感官進行感知,不要操之過急,或講得太多,讓兒童暢所欲言,盡量不打斷其陳述。要充分發揮他們的觀察力、藝術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只有當兒童需要幫助時,教師才可以用啟發的方式、提問題的形式給予他們以線索啟迪,引導他們觀察、體驗、想象。例如:對修拉的《大碗島的星期天》的感受與體驗。教師在引導兒童對作品的各部分的形式進行感知、體驗以后,可以用以下方法來引導他們體驗、理解作品的意義。教師請兒童閉上眼睛,把自己假想為畫中的人物,然后跟著教師所說的話想象,“我躺在這片嫩綠的草地上……我的身體很放松……我的周圍有一些人,他們發出隱隱約約的聲音……有各色各樣的人……但在這里他們都很輕松地踏著同樣的節拍……每一個人都感覺到別人的存在……陽光……樹木……水……
很美妙的休息……我想逗留在這里……”通過這樣的感受,兒童可以對作品所蘊含的意義有所理解。
5.教師不但要自己學會提問題,還要教會兒童提問題。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中說過,“誠然,一種文本并不像另一個人那樣對我們說話。我們這些努力尋求理解的人必須通過自己讓文本說話。但是,我們卻發現,這種理解,即‘讓文本說話’并不是一種任意的由我們主動采用的方法,而是一個與期待在文本之中發現的回答相關的問題”。因而,美術欣賞對話中的關鍵一步不是學會提問題。教師可以問兒童“你在畫上看到了什么”這樣的問題。以《大碗島的星期天》為例,就作品內容的描述上,可以這樣提問:你在畫中看到了什么?這些人在干什么?他們有些什么樣的姿態?畫面上除了人以外,還有些什么?你能猜出他們在什么地方嗎?從畫面上你能看出這是在一天的什么時間嗎?除了這些,你還看到了什么?就作品的形式分析上,對《大碗島的星期天》可以提出如下問題:請看一看,畫面上有哪些線條?這些線條是朝哪些方向延伸的?看上去感覺怎么樣?畫面上有些什么人物?他們在干什么?你能不能表演一下?畫家畫這幅畫時用了哪幾種顏色?這些顏色在畫面上是怎么安排的?人物身上的顏色與背景的顏色合在一起,看上去怎么樣?畫面上的黃顏色使人感覺怎么樣?畫面的前面畫了些什么?后面畫了些什么?他們看上去是一樣大小嗎?畫面前面的人物和畫面后面的人物看上去哪個更清楚?為什么?看完整幅畫,你感覺怎么樣?
教師在用問題引導兒童進行形式思考以后,還要幫助兒童總結,以幫助他們理清思路,進一步加深體驗,同時這也是學習如何觀察、如何比較等形式分析的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語言都應該是通俗易懂的、簡明扼要的,要讓兒童能理解。
另外,教師還可以適當地介紹創作者的生平、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以及創作者個人的創作動機(即在當時的情況下藝術家為什么要創作這幅作品),這樣既豐富了學前兒童的藝術知識,又幫助他們更深入理解美術作品所蘊含的意義。當然,這些知識應該是學前兒童能夠理解的,并以兒童能夠接受的方式介紹給他們。
6.教師可引導兒童用多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在學前兒童的美術欣賞過程中,教師宜引導他們運用邊體驗、邊討論的方式來進行。讓兒童通過自己充分的、感性的體驗后,再將這種感受表達出來。雖然這種感受帶有直覺的成分,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理性分析。而這種感受的表達方式可以是多樣性的,如語言的、表情的、身體動作的等等。例如:對凡高的《向日葵》中成熟的向日葵和未成熟的向日葵的感受的表達,教師可以讓兒童用“沉甸甸”、“輕快”之類的形容詞來描述;也可以讓兒童用自己的身體動作等表達。當然,也可以讓兒童用輕重對比的色彩的描繪來表達。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