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4 23:04:19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人們對創新型的人才越來越重視。而繪畫是孩子們比較喜歡的活動,新《綱要》在藝術部分中指出:美術活動是教育者啟迪幼兒心智,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品質的最佳手段之一。在日常的生活中,我還發現幼兒對繪畫活動有一種自然的需要,他們那樣地喜歡涂涂畫畫,正是這種需要的表現,所以他們對繪畫活動充滿了濃厚的興趣。那么,如何在繪畫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呢?以下就談幾點看法。
一、營造民主、寬松的美術活動環境,激發幼兒的創新意識和動機。
建立良好的師生感情,創造民主的活動氛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自由創造才能。在幼兒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仍很脆弱,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句評價都對其產生很大的影響。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進創造性的兩個充要條件。”幼兒年齡小、身體弱對老師情感上特別的依戀,對環境特別敏感,老師的情緒、語言、行為,直接影響幼兒情緒心態,進而影響到他們的創造行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若不拘言笑或語言干澀缺少情感渲染、缺少幽默,則教室的氣氛必然會趨向緊張,并在師生之間產生一種壓迫感,使幼兒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創造性思維也無從產生。因此教師在美術活動中有和藹可親的態度,使用親切、平等、幽默語言,能讓幼兒在美術教育活動中情緒上輕松愉快,心理上如沐春風,表達上流暢自如。個人的創造靈感就會時時涌動。如在給《漂亮的小豬》涂顏色時,我對孩子們說:“看!兩只小豬誰最美?討論中我不用自己的想法束縛幼兒,。在給小豬涂色時,有幼兒說先給小豬涂褲子,有幼兒說先給小豬涂衣服,按理是先涂衣服,再涂褲子,從上而下。然而我不急于否認而是提議:“兩種方法都試試,看那種方法容易涂,涂的美”。孩子們運用各種繪畫工具,大膽創新地給小豬畫出了許多漂亮的衣褲,通過活動,孩子們的繪畫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陶行之指出“兒童是新時代的創造者”,呼吁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他認為“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創造的能力”。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就應努力去觀察、發現幼兒的創造力。幼兒好奇心強,想象大膽,在他們充滿童真與稚氣的想法中,創造性若隱若現,教師要及時發現并精心培養。幼兒的興趣不是天生的,關鍵是教師在活動中的培養。在繪畫活動中,我主要運用音樂、語言、游戲等,通過幼兒的親身實踐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激發幼兒的內在學習動機,讓幼兒愉快地接受教育,成為學習的主人。如教小班幼兒畫圓時,我先讓幼兒自由吹泡泡,并說說泡泡是什么樣的,接著玩吹泡泡的游戲,再組織幼兒觀察各種圓形的東西,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最后讓幼兒邊畫邊唱“圓圓圓,線頭線尾拉拉手,變成一個大泡泡。”幼兒學習主動,興趣濃厚。
二、善于啟發和引導,精心設計活動環節。
幼兒幼小的心靈象一張白紙,怎樣才能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這是個關鍵的問題。。傳統的美術教學只注重技能的訓練和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幼兒的觀察、思維、想象的培養。培養出的幼兒思維單一,藝術表現模式化、固定化,只會求同,不會求異,不敢創新。
新《綱要》中說“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因此,作為教師在活動中應處于主導地位,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老師還必須了解幼兒,幼兒的生活世界與大人相比是淺顯簡單的,生活經驗缺乏的他們理解語言符號的能力相對較弱,因此,我在美術教育活動中根據教材特點,選擇與幼兒生活相近相關的、富有啟發性的語言,幫助幼兒理解創造意圖,使幼兒的創造活動基于教材之上,又發散于世界無限空間之中。比如,教幼兒畫“魚”時,我先和幼兒一起談談我們在電視里或別的地方看到了哪些魚,啟發幼兒回憶魚生活的地方,魚在水里是怎樣游的,孩子們根據對自己生活經驗的回憶,爭先恐后地說:魚生活在水里,它游的時候,尾巴搖來搖去,它還有二個鰭,在水里游動時,它的鰭也會動等等。他們的畫中魚,動作富有變化,情節頗具童趣,表現出極有個性的創造。幼兒心理具有泛靈性的特點,在他們幼稚的心里,世上的一切物質和人一樣是有生命、有喜怒哀樂的,在語言中經常采用擬人比喻的方法向幼兒闡明創造意圖,這種方法可以讓繪畫內容與幼兒生活連接,使他們產生豐富的想象與創造。當我把月亮叫作姐姐時,幼兒會給它畫上辮子,畫太陽公公時會畫上胡子。面對豐富多彩的語言,幼兒更感興趣更易理解,生動、形象的描述,不僅有助于幼兒理解創造意圖。更有助幼兒浮想聯翩。孩子們的繪畫過程不但給予了他們動手操作的樂趣,而且也是一種快樂的創造。他們具有表現形象的潛在能力,由于幼兒的年齡小,認識不完全,常常會把局部不同特征的事物混在一起,組成新的、非現實的、怪異的形象,有的反倒會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只是幼兒不能常明確地意識到,教師適時的提醒鼓勵能激起他們新的創造熱情。一次幼兒畫太陽時將太陽涂成綠色,這可能是一種創造行為,也可能是無意的個性化行為。而我沒有大聲批評:“瞧!揚揚畫的太陽居然是綠色的,哇!到夏天可就涼快啦,綠色的太陽一定有一個特別的故事,畫給我們看看吧!”頃刻幼兒的創造似萬花筒一般奇異而美不勝收。
三、運用鼓勵的語言,使人人獲得成功的體驗
鼓勵是用語言或文字等激發人的情緒,所以鼓勵能給于幼兒一種肯定一種信心,使他們在創造過程中有一種協同感,能不斷產生創造行為的力量,有教育家認為“學生都是朝著老師鼓勵的方向發展。”每個孩子都有創造的意愿,創造的能力。尊重幼兒作品,“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是培養幼兒創造性人格的重要手段之一。每次作品完成之后,我都把全班幼兒的作品一張一張貼出來,讓幼兒互相審視、交流。有時還讓幼兒給大家介紹自己是怎樣想的和怎樣畫的,孩子們興致勃勃地講述自己的構思。不管孩子的想法是否異想天開,只要是健康的,我都會給予肯定,并和全班幼兒一起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有的孩子天生愛創造,善于創造,然而他超一般的奇特想象創造往往不受同伴老師接納,有時甚至排斥,此時老師暫緩判斷,首先用語言對它的大膽無忌給與支持、鼓勵,這不但增強此類幼兒的創造反應,而且會影響到全體幼兒使他們也用于表達。形成創造氛圍。幼兒經過交流、審視、相互觀摩,他們心里明白,誰的作品最新穎,誰的作品顏色最漂亮,自己的作品有什么不足——通過作品評價過程,幼兒能大膽發表自己獨特的想法和觀點,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并不斷提高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參加創作活動的主動性和獨創性。
幼兒正處于創造和發展的時期,他們需要我們去為他們打開創造的大門。曾經看過一文章題目是《呵護孩子的創造性》里面講了一件小事:一堂美術課上,一位小朋友將蘋果畫成了方形的?”這位小朋友回答。“有一次,爸爸把蘋果放在桌子上,沒放穩掉到地上了摔壞了,如果蘋果是方形的,該多好。”孩子的想象力已經不能用“豐富”這個詞來概括了。他們的思維給我帶來了巨大的撞擊和震撼,已經讓我們覺得在某些方面,我們應該多向孩子們學習,至少也應多聽聽,多看看孩子們的想法,行為。
總之,要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教師盡量少干預,強調創造的過程,注意幼兒的情感體驗,不能太在意幼兒的創造結果,讓我們為造就二十一世紀的新一代人才作出我們的一份努力。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