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4 22:07:20
4。材料提供的層次性
材料投放的層次性,是指教師在選擇、投放操作材料時,能夠預先作思考:將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與孩子通過操作該材料可能達到的目標之間,按照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要求,分解出若干個能夠與幼兒的認知發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層次,使材料“細化”。并在幼兒活動時,給予他們必要的提示和引導,使幼兒在選擇材料,進行操作擺弄時,能夠按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較快地進入探索,向目標邁進。
如小班幼兒有一個“剪薯條”的內容,我們提供的是學習使用剪刀的相關材料--吹塑紙,就預先為幼兒畫上較寬的直線、較窄的直線和曲線等幾種不同的線條,使幼兒在隨意的自由剪之后,能夠逐步增加動作的難度,提高操作水平。使同一種材料有不同的難度差異,能夠適應不同能力層面的幼兒的需要和幼兒不同發展階段的需要。
以上贅述,可以說明,材料投放的層次性,還體現在我們為幼兒準備的材料,應能夠隨著幼兒的操作、探索過程的發展而發展變化,材料能夠適應孩子不斷提出的新的要求、新挑戰、具有可發展性。能夠起到幫助幼兒經過不斷的摸索和嘗試、不斷積累各種經驗、提高各種能力,不斷地構建新的認識結構,在自身的發展上不斷有提高的作用。
(三)。恰當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促進幼兒的自主性學習。
在活動區教學中,幼兒通過與環境或活動材料的相互作用,形成、發展和提高自身素質,這樣說來,教師是否就可有可無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師在活動區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比在傳統的以知識為本位、以教師為中心的集體教學中所起的作用更加重要。
1。適度引導。
教師在為幼兒提供了適宜的活動環境以后,就應該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和環境相互作用,即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探究環境、操作環境,發現并解決環境中的問題,讓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在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活動中,教師的角色不應該再是輸出知識的教育者,而應該是提供舞臺、指出方向、關鍵時刻給予指導的“導師”。只有教師成了幼兒活動的“導師”,通過活動促進幼兒素質的形成、發展和提高的教育目標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2。適時指導。
在充分尊重、信任孩子的基礎上,盡可能讓孩子獨立、主動開展游戲;多觀察、少干預;多放手、少包辦;多鼓勵、少指責;當幼兒產生需要或求助時,再指導。
3。及時調整。
教師在對幼兒的活動進行觀察、評價的基礎上,應該不斷地調整活動區的環境,材料,不斷提供可促進幼兒持續發展的活動材料。教師應該在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進行活動區探索活動的同時,通過認真的、經常性的對幼兒的觀察,正確評價幼兒的活動,包括幼兒的活動興趣、活動水平、發展需求等問題,并在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不斷為幼兒提供更為適合他們年齡特征和興趣特點,能夠引起并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愿望,促進他們向更高水平發展的活動環境和材料。
教師在指導美工區活動時應該進入“提供環境--進行引導--調整環境--進行引導”這樣一個周而復始的良性循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美術教學與美工活動的優化結合,才能真正做到美術活動的游戲化、自主化。
(四)在美工區中融入小組教學形式,實現游戲與教學的優化互補。
前面提到:游戲與教學具有相對的不可替代性。因而我們將美工區作為小組教學的場所,進行了一系列游戲化美術教學。以下是小班進行的幾例游戲化教學案例。
1。油畫棒繪畫:筆寶寶跳舞。
一直以來,在小班幼兒中存在著幼兒繪畫情緒低落、不愿落筆的情況。時常有小朋友嚷嚷說:“我不會畫!”針對這一問題的存在,我們設計了“筆寶寶跳舞”。把12色油畫棒稱為12個筆寶寶,我們小朋友要和他們做好朋友,抱著筆寶寶一起跳舞。在此,老師沒有強調如何握筆、如何繪畫,而是打開錄音機,讓小朋友“抱”著油畫棒跳著圓圈舞、波浪舞、點點舞……小朋友們在活動巾快樂地跳動,此時沒有一個小朋友說“我不會”,線條也比平時有意地繪畫流暢了許多。
2。滾珠畫:織魚網
運用彈球帶著顏料的滾動,在紙上一留下一條條的線,由一條條的線組成一張網在小魚身上的魚網,幼兒在這個有趣的過程中完成了一幅圖畫,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一種新的美術技法。而孩與們在取放彈球的過程中認識了顏色、活動了手指、手臂大肌肉群的活動帶動了盒子中彈球的滾動。這個過程沒有教師大量的說教,但有老師精心設置的游戲情境;沒有孩子們勉強的學習,卻獲得了學習的經驗與成功的體驗。
由以上兩則簡單案例可以想到,幼兒的美術學習中充滿了情感的色彩,情緒的傾向。教師要善于調動幼兒的積極情感,讓每一次美術活動成為一個有趣的游戲,將教學與游戲優化結合,促進幼兒自主性發展。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