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4 22:07:20
一。問題的提出:
自主性的形成是時代發展對人的需要,也是幼兒自身發展的需要。而《綱要》中強調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游戲的持續和更新在于幼兒的自主性。
在我園藝術教育為特色的教育環境下,如何讓藝術教育真正成為尊重幼兒意愿,能吸引幼兒積極投入的活動?我們美術教研組的老師們經過討論達成共識,認為:
(一)。美術教育中的教學與游戲都是不可替代的。正如一位臺灣學者所言:“美術教育是一把雙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兒童極易成為教學內容與教師偏好的奴隸,難以掙脫,有幸掙脫,亦已身受傷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開花的結果,卻常見幼兒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學習的過程空有刺激而沒有收獲。”
(二)。美術教育中教學與游戲的作用是具有互補性的,兩者的優化結合能使教育整體變得完善,最大限度地發揮游戲活動與教學活動的教育價值,從根本上改變“放羊式”的游戲或“灌輸式”的教學,使美術活動游戲化、自主化。
(三)。活動區是具有幼兒年齡特點的,讓幼兒通過自身的活動去主動地練習鞏固原有的知識并獲取知識經驗,以多樣化的活動材料及情境化的游戲形式,使幼兒自主地發展自己的場所,具有自主選擇、自主活動、自主表達、自由創造、相互交流與持續探索等特點優勢,是實踐美術活動游戲化自主化的優選形式。
二。實踐與研究
鑒于以上共同認識,我們以美工區為載體,展開了“以美工區為載體,
實現美術活動的游戲化、自主化”的實踐與研究,經過一段時期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初步的經驗。
(一)。創設寬松、愉快、自主的空間環境。
足夠的空間是開展美工區活動的必要條件之一,創設怎樣的學習環境,應由幼兒自主決定,相信孩子,發揮幼兒潛能,使孩子成為創設環境的主體。例如有一個小班的美工區原先設在睡眠室的一角,每當幼兒在游戲中發生糾紛,教師總是重在友愛教育,指導幼兒解決糾紛,而忽略了經常發生糾紛的原因。因為有一些糾紛是由于教師提供的空間太小,幼兒身體互相接觸過多造成的。于是教師及時調整了活動區的位置,擴大了幼兒活動的空間。并注意根據活動的需要隨時調整:當幼兒對泥工游戲感興趣時,教師及時開辟了展示架用于陳列幼兒的作品,激發了幼兒紛紛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再如大班老師在選擇美工區位置時充分聽取孩子們的建議,共同在離美工區最近的地方開辟“美工墻”、布置主題美術板。極其自然地為幼兒創設了寬松、愉快、自主的空間環境,使幼兒獲得了很大的樂趣與滿足。
(二)。提供豐富的、適于幼兒興趣、利于幼兒發展的活動材料。
充分豐富的材料是實現游戲化與自主化的必要物質條件。幼兒只有在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材料并與之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才能有所動、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
1。材料提供的目的性。
材料的投放是有的放矢的,是與我們所要達成的教育目標緊緊相連的。將教育目標隱性地體現于材料之中,是區角活動的一大特點。也就是說,材料投放應有目的性材料投放的目的性,是指教師在選擇投放操作材料時,能夠把握本年齡段幼兒的基本特點,考慮材料對本年齡段幼兒的基本適宜性,并以本班級幼兒的階段培養目標(長程目標和方向目標)為主要依據,同時,力求使材料能夠滿足幼兒現階段的實際發展的需要。即在材料投放時,教師在了解幼兒年齡特點的基礎上,必須要對本班幼兒的,當前的培養目標,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有針對性地選擇、投放那些對幼兒的發展有促進作用的操作材料。
2。材料提供的興趣性。
興趣是幼兒自主性參與活動,獲得快樂的前提。老師們在為幼兒提供美工區材料時除了常見的紙張、畫筆、彩泥、廢舊材料等,還根據幼兒們的興趣需要提供了一些新穎獨特的材料,如:膠泥、彩卡紙、蠟版紙、鉤針、毛線、編中國結用的繩子、穿手鏈用的珠子、鉤書包用的網子……這些材料激發了幼兒的活動興趣與創作欲望,一時間,美工區成了最“搶手”的區域。
3。材料提供的豐富性。
所謂豐富性,可以認為首先是教師為幼兒提供的選擇材料的多樣性,能夠從我們的教育目標和幼兒發展所涉及的各個方面的需要出發,為實現教育目標、促進幼兒發展服務。其次是指在數量上能夠滿足班級幼兒自由選擇不同和相同材料的需要。幼兒好模仿,他們有時會因為同伴操作材料的新奇有趣,而產生對該材料的操作欲望、這是就需要有一定數量的材料可供幼兒活動使用,以保證幼兒的操作活動順利進行下去。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