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3 21:16:06
基本策略:
1.創設利用相適應的環境,引導幼兒感知觀察。
·給予他們以足夠的時間。
·讓他們充分去感知。
·幫助他們接受外界環境的變化,培養對事物的態度。。
·所創設利用的應是鼓勵的環境;留有余地的環境;有所發現的環城。
2.巧設提問,啟發幼兒思考討論。
·選用幼兒感興趣的問題。
·提出有多種答案的問題,誘發幼兒認知沖突。
二、探索實踐
當幼熟悉某一種環境后,開始嘗試著去介入環境,進入行動階段。通過行動,一方面驗證最初感知階段的經驗,一方面積累新的經驗,開始探索環境內在的某些“規律”和特點。
探索實踐是幼兒主動參與環境教育過程的基本活動。從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來看,其實踐操作應采用有趣的、游戲化的方式進行。教師要利用他們已有的興趣,提供適合其同化順應的多種活動,刺激幼兒不斷去探索實踐。
基本策略:
1、提供條件,創設條件,讓幼兒介入,保證幼兒有充分的運作機會。
·提供機會讓幼兒通過感官一—摸·聽·嘗·聞·看來進行學習。
·鼓勵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操作和實驗)。
·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來尋找答案。
2、提供可操作性材料,讓幼兒主動參與。
·提供幼兒不同發展水平和興趣相適應的各種材料。
·讓幼兒自己收集材料。
·材料的提供能滿足幼兒探索、拼拆、組合的需要。
三、能動適應
在熟悉的基礎上,而且又掌握了某些基本規律后,幼兒就開始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能動適應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取得經驗、發揮作用和控制后果。
1、教他方法,讓他學習怎樣去控制和改變環境。
2、讓幼兒體會到創造出成果和解決問題過程的快樂。
3、允許和鼓勵幼兒自己發起活動。
4、讓幼兒明確自己的責任.協助幼兒能獨立地富有信心地活動。
5、幫助幼兒發展堅持性。
四、遷移拓展
基本策略:
1、提供留有余地的環境,特別讓幼兒有充分的時間去討論。
2、在內容上留有余地,讓幼兒憑自己想象發展下去。
3、在方法上啟發思維,引發幼兒去思維。
以上所提出的農村環境教育模式的四個部分,是針對一般的環境教育教學而言,有時可能只需要二個或三個部分,有時結構程序可能有所不同,這就是由一個模式演繹出來的不同變式。如在《活動室墻面布置中培養大班幼兒幼兒責任感》研究中,我們就提出了如下模式:
在具體的利用活動室墻面環境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又演繹出不同的變式,其模式如下:
外出觀察——談話討論——收集材料——共同制作布置
因此,農村環境教育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根據需要產生新的變式,如果“模式”沒有調整,沒有變式就沒有了生命力。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