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1 22:45:55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幼兒在小組或團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包括,幼兒之間的相互配合,共同任務中的分工合作,對完成的任務評價等幾大要素。
作為EPD成員學校,我園在開展構建主題探究型活動的實踐中,注重從環境、人口、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出發,讓幼兒在探索中自主地表現表達,參與活動的準備、材料的收集,并運用自己的表征語言,共同建構知識網絡。幼兒同伴群體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我們應充分發揮這一資源的作用,因此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逐漸走到了我們身邊。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發現在采用這一新型學習方式時,還存在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大致存在了以下幾個現象:
1、幼兒能力的強弱差異,挫傷幼兒合作的積極性。
2、幼兒缺乏必要的人際交流和小組合作技能。
3、興趣差異,使合作出現矛盾。
4、教師的指導誤區,使合作有形式而無實質。
由此可見,如何來建構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已經成為實施新課程中教師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于是我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實踐,目的在于正確認識上述這些問題后,對癥下藥,尋求有效對策。
對策一:合理的組合方式,促進小組合作的開展。
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要做到科學分組。首先在觀察的基礎上,教師應根據幼兒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心理素質等不同特點進行評定,然后按照一定的組合方式搭配成若干學習小組。常用的組合方式可有以下幾種:
1、根據興趣不同分組,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
我園根據幼兒的興趣、意愿開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型主題活動。每當活動開始,幼兒自由結伴,根據興趣、愛好,自由選擇活動內容,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如在進行“小手拍拍”的主題活動中,有的幼兒喜歡研究指紋,他們用放大鏡比較著自己和同伴的指紋,從而發現了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同的道理。有的幼兒喜歡用自己的小手來進行繪畫活動,他們時而將五指并攏變出了仙人掌,時而將五指分開變成了孔雀、小娃娃的頭發等等。在探索活動中,我看到了孩子的主動性、積極性高漲了,他們運用表征語言,共同建構知識網絡。幼小心靈對大自然、對科學的好奇、好問和探究的興趣提高了,從而解決幼兒因興趣不同而產生的矛盾,取得了極好的教學效果。
2、根據性格差異分組,促進幼兒的個性發展:
我園東部開展的游泳和體操兩種不同的專項訓練使幼兒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個性特點,體操幼兒性格謹慎仔細,而游泳幼兒性格大膽勇敢。心理學認為:氣質無好壞之分,每個人的氣質都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其消極的一面。良好的性格能彌補能力上的不足。個性、氣質的某些因素也會對人的活動、人的發展產生影響。因此教師可在教學活動中根據幼兒性格分組,把性格相似的幼兒結合在一起,針對幼兒不同的氣質類型,因類施教,促進其個性化的發展。
3、根據能力強弱分組,充分發揮每位幼兒的潛能:
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的理論,使我們認識到在相同時期每個幼兒的心理發展潛能不同,都有自己的“最近發展區”,教師要為不同的幼兒創造不同的“最近發展區”,使每個幼兒的潛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可以將幼兒根據能力的強弱分為若干小組進行教學活動,從而解決了以往能力強的孩子“一手包辦”,能力低的孩子“插不上手”的狀況。讓每個幼兒都有成功感,體驗愉快的情緒。
4、根據混齡特點分組,增進幼兒跨年齡交往能力。
在幼兒園同齡編班的集體中,教師的大多數評價和幼兒的自我評價都是以同齡集體的平均水平為標準的。發展速度快的孩子經常受到表揚、寵愛,容易自滿、滋長傲氣;能力中、下水平的幼兒體驗成功的歡樂和自我滿足的機會不多。因此根據以上問題,我園在幼兒中開展了多次的“大帶小”活動,并且從去年開始我園初步嘗試混齡編班,即將不同年齡的幼兒放在同一集體中生活學習。為跨年齡的分組提供了機會,如:體鍛活動中,大孩子教小孩子拍皮球,幼兒就很樂意學著拍,接受程度無論在心理上,還是技能上大大超越教師的教。在體育游戲中,他們照顧弟弟妹妹,保護他們,教他們學會玩許多新的游戲項目。
由此我們也感受到,大孩子和小孩子在一起進行活動時,大孩子就會變得自信、懂事、寬容,而小孩子則從中體會到了一種他們更能接受的“指導”和幫助。這種溝通,讓孩子學習了如何與不同年齡的人交往,并從他人那里學習;這種溝通,也讓孩子之間存在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