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1 08:44:06
三、暗示性原則是啟發幼兒創造性思維的過程
所謂暗示性是指在教育中,教師給幼兒提供教育目標顯性、可見的材料,但在活動中,幼兒無須老師手把手地教,而是通過自己的觀察、分析找出規律,按規律再次模仿或創造的學習。
幼兒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和疑惑,在理解他所接觸的世界中,有其獨特的視角,這正是創造力發展的機會,幼兒理解的過程正是創造性思維的過程,而創造性思維形成來源于對有暗示性的材料的操作。幼兒通過對暗示性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歸納等發展創造性席位,暗示性的材料具有提醒人,引起人注意的特點。例如:在排序的材料中,我們把學具設計成圖形寶寶、水果寶寶、氣球寶寶乘火車,把圖形寶寶定為暗示區,圖形按£r??,r??£等模式進行排列,引導幼兒找出排列的規律,并按規律選擇不同的圖案將圖形寶寶送上火車,孩子們不但能找出規律進行模仿,而且有部分幼兒還能按規律選擇顏色進行排序,并能使水果、氣球等也能按ABCC,ABBC等模式進行排序,幼兒通過對材料的觀察、分析,在材料的暗示中掌握了排序的規律并能舉一反三、學會遷移,這就能使幼兒思維活躍,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四)、滾動性和隨機性原則相結合
滾動性主要表現在投放每一批新材料時,為減少原有的材料,或者是將同一品種材料合并,使之既給一部分孩子以第二次操作和體驗的機會,也給一部分幼兒選擇新的材料的機會,或者是將同類操作材料合并,使之變成操作難度有提高的材料。
隨機性表現在根據幼兒操作活動中所出現的特殊情況,教師可以及時調整材料(包括材料的結構、數量等等)。
材料的滾動性和隨機性相結合體現了材料相對穩定程度和靈活程度的最佳結合。
四、舉例
以前我們提供的材料都是供老師在教學活動中操作的,幼兒只是根據教師的操作被動地學,是灌輸式的教學,所以出現了幼兒學數中背數、背概念的現象。從學前期幼兒的思維的特點來看,他們的思維是具體的、形象的,是從直覺形象思維向表象思維再向抽象思維發展的。因此創設了為幼兒提供操作條件的非正式活動室,讓幼兒通過自己的動手擺弄、操作,感知和體驗明顯的或內含在玩具、學具中的有關數學知識,積累經驗,引導他們發現一些簡單的規律。
例如:在學習模式排序的活動中,以前老師拿出范例模式,讓幼兒玩玩是怎樣排列的,然后讓幼兒拿出和老師相同的材料,讓幼兒按范例進行排列,結果與老師相同,幼兒處于非常被動的狀態,為了改變這種教學模式,我們為幼兒提供了多層次的不同的操作材料,且每一小組中幼兒的材料又是不同的,這樣幼兒就能夠根據物體的顏色、形狀、大小、方向等不同的特征進行模式排序,出現了多種排序的方法,有的幼兒會出現一種排法,多種說法,使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發展,更培養了幼兒多角度的思維能力。
又如,中班幼兒在學習1~10的數數時,以前老師提供的材料是比較單一的,要求也較簡單,只要讓幼兒數清老師提的實物或圖片中的物體,阻礙了幼兒的思維靈活的發展,為了幫助幼兒學習數數的不同方法,我們為幼兒提供了封閉式排列的材料,有立體的、平面的,使幼兒在實踐中得出結論,要數清這些物體,必須搞清哪一個物體是第一個數的,然后再一個一個往下數。還引導幼兒學習目測數群,接著往下數的方法,利用舊餅干箱制作摸箱,伸進一只手摸出數量目測后,再伸進另一只手摸出數量用接著數的方法數至所需數量,還制作了圖形卡片,七星瓢蟲的圖片等,讓幼兒反復進行練習,通過這樣的活動,幼兒學會了多種數數的方法,2個2個數,5個5個數等,使幼兒的思維特征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再如:在學習數的組成時,以前我們采用的材料有小猴吃桃子,通過老師一次次地幫小猴分桃子,最后得出某一數有幾種分合方法,孩子只是被動地把這個組成背出來,所以每一個數的組成都需要老師教,而現在我們先給幼兒提供自己操作的材料,如分類盒、撒花片、甩鴨子、翻卡片等,讓幼兒通過反復的分分合合,最后自己得出某一數有幾種分合方法的結論。而且幼兒從中還能發現數的組成的互補、互換規律。
五、研究效果
經過三年多有序、深入的實踐與探索,我們的教學方式在各方面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一)、激發了幼兒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非正式活動過程中,教師為幼兒創編了大量的生動有趣的數學游戲,設計、提供了色彩鮮艷、形式多樣的操作材料,這深深吸引了幼兒,幼兒接觸到的數學不再是枯燥、乏味、抽象的,而是美麗、生動、具體的。因此,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大大增強。他們會主動探索,積極思考,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數學活動中他們如此表現,在其他活動中他們也常常好學好問,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望。
(二)、形成了幼兒良好的個性
在非正式活動中,教師注重為不同能力層次的幼兒設計、提供不同難易程度的操作材料,或對同一操作材料提出不同要求,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成功,看到自己的成果,體驗成功的喜悅,這無形中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心、自尊心,同時,在操作活動中,我們鼓勵幼兒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培養了幼兒大膽、開朗的性格及樂意幫助同伴、愿意與人合作的良好品質。
(三)、選擇活動材料有目的性
活動中,我們發現幼兒的思維能力明顯提高,因此,在選擇活動材料時,有較強的目的性,他們在自己的動手自由搭搭、拼拼、擺擺、連連、排排、貼貼、畫畫、玩玩等過程中,積累了感性經驗,有了主動探索的欲望,增強了實踐操作能力,這對幼兒理解數學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表示,幼兒掌握聽到的15%,親自操作的80%。
通過課題研究和培養,我園幼兒在數學活動及其他活動中都能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熱情,注意力集中,不易受干擾,對數學活動興趣濃厚了,求知欲望旺盛了,他們愛動腦、愛提問、愛探索,并反映在其他各科教育活動和日常生活、游戲中,愛學習將為入小學乃至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