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河健康報 2008-10-31 15:49:36
一個“精子”和伙伴們一起游進女性輸卵管,“他”出類拔萃、捷足先登,和“卵子”相愛、結合,形成受精卵,并在子宮內膜上“安家”,偉大的“孕育”就此開始,如果哪一個環節出了丁點兒差錯,都可能前功盡棄,甚至導致不孕不育。
一根輸卵管通孕后及時做B超排除宮外孕
讀者問:我只有一邊輸卵管通,是不是不能懷孕?
郭海彬:一邊通也可以自然受孕,只是幾率比別人低一些,而且一定要注意的是懷孕后要及時做B超,因為宮外孕的風險也比別人大。
宮外孕90%多是輸卵管妊娠,是由于輸卵管的不完全梗阻造成的,比如輸卵管過長、迂曲、憩室、炎癥、卵子游走,都可能造成宮外孕。
特別需要提醒的是,宮外孕手術后保留輸卵管也有可能造成再次宮外孕,即使保留,功能也已經不行了,還有瘢痕、攣縮等,增大再次宮外孕的可能,所以沒有必要保留宮外孕手術后的這一側輸卵管。
有宮腔操作病史查查輸卵管
讀者問:我以前做過一次人流,后來一直懷不上,這是什么原因?
李杭生:建議你做一個造影檢查一下輸卵管,有過慢性炎癥、人流、闌尾炎、腹盆腔手術的人,也就是曾經有過宮腔操作病史的人,都應該檢查一下輸卵管,因為可能造成上行感染。如果是慢性炎癥,可能沒有明顯的癥狀,而且損傷是不可逆的,就算通了可能功能不行,那就要考慮試管了,要進一步檢查。
輸卵管梗阻嚴重首選試管嬰兒
讀者問:我妻子26歲了,左側輸卵管末端積水,右側輸卵管結節狀、散端粘連子宮,有積水,她咋才能懷孕呢?
張翠蓮:兩側輸卵管積水,說明輸卵管已經擴張、變形,梗阻比較嚴重,不管輸液還是理療,效果都不會太好。即便做腹腔鏡,還是有再粘連的可能。像你妻子現在還很年輕,可選擇試管嬰兒,不僅成功率要比年齡大時高,還能避免輸卵管治療之苦;如果還想嘗試自然受孕,可以做腹腔鏡試一試,但輸卵管疏通成功后,最長試孕兩年,如果不成,應盡早選擇試管嬰兒。
李杭生:有一點要說明,如果是輸卵管結核就不用疏通了,因為疏通后也沒有功能。
月經稀發、不排卵應考慮多囊卵巢
讀者問:我和妻子結婚十幾年了,我的精子活力、密度都很正常,她的輸卵管也是正常的,就是月經不調,總是兩三個月來一次,這是咋回事?張翠蓮:月經稀發、推遲,很可能是多囊卵巢綜合征,由于不排卵、排卵少、卵泡發育不大或不破裂等排卵障礙,會影響精卵子結合,從而導致不孕。如果懷疑自己患有多囊卵巢綜合征,尤其是如果連續三個月沒有來月經,或者月經量不規則或過大,或肥胖、多毛、長痤瘡,應該先去看婦產科醫生檢查排卵情況,然后再進行規范治療。患多囊卵巢綜合征的不少是肥胖女性,除了醫學治療,還要減肥。
[排卵問題]
排卵試紙正常不代表排卵一定正常
讀者問:我用排卵試紙4個月了,都顯示正常,可是還是懷不上。
李杭生:不用每個月查試紙,放松一點,精神壓力過大也會影響受孕。
排卵試紙檢測排的是排卵激素高峰,只能作為參考,有這個峰值顯示正常,并不一定就正常排卵,比如有的卵泡不破也沒辦法懷孕,不成熟早早排掉了也不能受孕,所以如果再試幾個月還不能懷孕,最好去做一下B超。
多囊卵巢先調節內分泌再促排卵
讀者問:結婚三年了一直不孕,我老婆檢查是多囊卵巢,用促排卵藥還不行,請問該咋辦?谷保霞:對于多囊卵巢患者先進行促排卵是不行的,因為其體內激素水平太高,即使懷孕了也很容易流產,這種病不僅會引起不孕,也易導致流產。應先調整內分泌一般是3~6個月,等體內的激素水平調整到最佳狀態,讓卵子有一個很好的生存環境,然后再促排卵,能提高受孕成功率。
[其他問題]
不明原因習慣性流產用藥3個月再懷孕
讀者問:我懷孕幾次了,都沒保住孩子,有2次自然流產,2次胎停育,也查不出任何問題,該咋辦?
張翠蓮:導致自然流產、胎停育的原因很多。接觸有毒、放射性物質,染色體異常,夫妻血型不合,感染,藥物影響,免疫系統異常等,都可能導致胚胎停止發育甚至流產。通常,自然流產、胎停育發生后,可進行血型、染色體、宮頸黏液細菌培養、體內抗體、精子功能測定、精子形態學等檢查。先找明原因,再對癥治療。
即便以上檢查全部正常,對于不明原因的習慣性流產、胎停育者,也建議在懷孕前3個月使用一些調節免疫系統、改善子宮內膜著床功能的藥物,以提高妊娠成功率。
炎癥用藥長時間無效做個細菌培養
讀者問:我今年26歲,流產過兩次,最近小腹有點疼,每次月經后陰道有咖啡色分泌物,檢查說是宮頸糜爛,治療了很長時間也不見好轉,我很擔心以后會不孕。
郭海彬:單純的宮頸糜爛不會導致不孕,陰道有咖啡色分泌物可能還是炎癥引起的,陰道炎、盆腔炎、子宮內膜炎、宮頸炎都有可能出現陰道分泌物異常,這些炎癥長期不治療,可能會引起輸卵管炎癥,有可能會導致不孕,建議你最好到醫院做個檢查,明確診斷是什么炎癥再治療。另外,你用替硝唑很長時間也不見好轉,最好做個陰道分泌物細菌培養,這樣有針對性地用藥效果會更好,以免濫用藥。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