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日報 2008-10-04 09:21:37
課表:數學課“隱身”
上學了,王一葦踏入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以下簡稱“靜教院附校”)一年級(3)班,拿到了課程表。與別的學校不同,課表上沒有數學課。
小學一年級不上數學課?拿到課表,家長疑惑重重:這么重要的主課不上,空出的時間學什么?孩子在掌握知識方面落后別人怎么辦?
帶著同樣的疑問,記者走進靜教院附校。校長張人利說,9年前剛開始這項教改實驗時,家長就有許多疑慮,但是很快便打消,以后每年新生家長都會經歷這一過程,最后都表示滿意。
按照全市統一的教學計劃,一年級每周有3節數學課,靜教院附校把這3節課時騰給了語文課和英語課,這樣每周語文9節課,英語5節課。其他學校語文老師常常抱怨課時不夠,學生課內來不及消化,只能由家長帶回去再教。但是,靜教院附校一年級的語文老師上課十分從容,學生識字量比別的學校大,家長反而輕松。英語課也是如此。
一年級不上數學課,二年級要將兩年數學課內容學完,來得及嗎?新學期剛開學,記者旁聽了二年級(1)班一堂數學課。正在上課的陳靜霞老師略過一年級教材“10以內的數”等前3個知識點,正在教“幾和第幾”。老師點著電子課件問:“去上海動物園參觀,總共幾個人排隊,小丁丁排在第幾個?”一個個小手舉起來,“總共4個人排隊,從左邊數小丁丁排在第三個。”絕大多數學生都能輕松答對。課后陳老師告訴記者:“這個知識點放在一年級教,不少學生因分不清左右而出錯。經過一年級學習后,孩子語言理解能力提高了,再來學這個知識點就輕松得多。小學一二年級數學知識點并不多,通過削枝強干,一年內完全可以輕松掌握。”
那么,一年級前3個知識點真的可以不學嗎?記者在靜教院附校一年級獨有的每周一節“英數活動課”上找到了答案。走進一年級(3)班,英語老師楚娟娟正帶著學生一邊扳指頭數數,一邊唱英文童謠:“onelittle,twolittle,three little Indians;four little,fivelittle,sixlittleIndians……”純英語教學,活潑的游戲形式,讓孩子們在又唱又跳中,饒有興趣地認識了從1到10以及十個數字的大小比較、正確排序,最基本的數學概念在“英數活動課”上已經傳授。
靜教院附校此項課改實驗起步于9年前。今年7月,首批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連續在該校就讀的學生畢業了。課改對學生學習質量有什么影響?跟蹤調查顯示,這些畢業生,中考語、數、外成績優良率100%。
依據:關注人的發展
是什么觸發了這項獨一無二的課改?
“我們長期覺得天經地義的事,其實反思一下,可以改進之處甚多。”張人利告訴記者,10年前他出國考察,發現有些國家的課程設置與我們不同,比如,有的國家學生初二起學化學,初三才開始學物理,與我們正相反。為什么?他們的研究表明,對初中低年級學生而言,物理比較難,化學則相對簡單,先化學后物理的課程設置,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
學生學習同一學科,或者學習某學科中的同一內容,在他們不同的年齡階段所花費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如果把學生學習某一學科效益最高的年齡階段界定為“最佳發展期”,那么我們的課程設置就應該符合學生的“最佳發展期”。
教育實踐表明,低年級的孩子對語言敏感,舌頭軟語言模仿能力強,這一時期加強語言學習,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此時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演繹推理能力相對較差,數學等學科學起來會比較吃力,隨著孩子閱歷增加,抽象思維能力不斷長進,再學數學等學科就會容易些。
靜教院副院長、數學特級教師曹培英舉了幾個例子。一期課改時,將有理數的加減法下放到小學階段學習,學生無法真正理解,只能靠課上課下反復機械練習去掌握。二期課改將這一內容放到初中一年級去學,此時學生認知水平提高,原來需要56個課時才能教會的內容,現在只需26個課時就能學會。又如,錢幣中的“元角分”概念和時間中的“時分秒”換算,放在小學一年級教是難點,放到三年級,許多學生已經通過日常生活獲得直接感受,學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有負擔。
張人利說,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它是向學生滲透“人本”思想的途徑,也應該是遵循“人本”原則的一個領域。教育改革應該在充分認識“以人為本”的前提下開展。他同時坦言,教育改革無法脫離現實評價體系的制約。辦學既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又要讓家長和社會滿意,學生的成績和升學率是無法回避的。如果從接近中考、高考的年級入手進行課程改革,面臨的社會壓力就會很大,因而,靜教院附校選擇從小學一年級不上數學必修課突破,優化課程設置,提高教學效率。
專家:課程設置改革破題
改革開放以來,教育改革不斷推進。在教學環節,改革主要圍繞教材教法展開,對如何按照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設置課程,探索比較少。正因為如此,靜教院附校一年級不上數學必修課,引起了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的關注。去年7月,他們派出課題組,專程調研該校的課程改革情況,并給予肯定,認為課程設置改革由此破題。
那么,靜教院的改革之舉能否推廣呢?
據了解,就一年級不上數學課而言,已在靜安區幾個學校推廣。目前,愛國學校和新江寧小學一年級都不上數學課。不過,按這兩所學校的實際情況,空出來的數學課時除安排上語文、英語外,還安排了計算機活動課,均得到家長認可。
小學一年級可以不上數學課。那么,在中小學階段,語數外等基礎性課程體系還有哪些值得反思?如何確定不同學科以及同一學科不同內容的起始學習時間,使學生花同樣的時間取得更高的效益?順應學生不同年齡段的身心發展規律,各學科的課時分配能否更科學?
這一個又一個的問號,還有待更多的實踐、突破。但是,難度相當大。
首先,它對校長、教師的創新精神和業務能力是一場大考。已經習慣于按照統一教材、統一教輔材料、統一課時按部就班組織教學的校長、教師,要打亂自己的節奏,挑戰自我,除了勇氣,還要有過硬的業務能力化解風險。其次,依托經驗的教改時代已經過去,新的教改需要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腦科學提供更為有力的科研支撐。然而,目前我國在這些領域的研究有的初成體系,有的剛剛起步,有的仍是空白,沒有扎扎實實的有針對性的科研支撐,根本無法全面鋪開。再有,改革之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特別需要社會寬容。現在絕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人人希望孩子勝人一籌,與眾不同的教育改革要得到家長的認同不易。
整整9年,靜教院附校從小學一年級不上數學課入手,為課程設置改革破了題。其實,此項教改的價值,更多的在于啟示廣大校長和教師思考:我們學校所處的環境是什么?我們發現的實際問題是什么?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除了按正常程序做的,還能有怎樣的作為?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