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參考消息 2008-09-05 09:30:06
盡管教育部門三令五申,但中國許多地方的中小學“擇校風”卻似乎沒有一點停息的跡象。國外是否也存在類似的“擇校”現象呢?要從制度上剎住“擇校風”,國外又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鑒?
美國:“擇校生”比例仍不大
近年來,國內中小學擇校問題日漸突出,許多學生家長絞盡腦汁,不惜代價讓自己的孩子進入重點學校。與國內“擇校成風”的狀況相比,擇校在美國似乎并不是一個讓大多數家長操心的事。
實行就近入學原則
美國從小學到大學都有公立和私立學校之分,從理論上講誰都可以選擇讓自己的子女上公立或私立學校,但實際上由于私立學校學費昂貴,并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多數美國家庭仍然選擇讓自己的子女就近上公立學校。
美國的公立中小學都實行按家庭所在學區就近入學的原則,居住在某一地區的居民其子女原則上只能到附近的某一所或幾所學校就學,一般不允許自行擇校。以美國最大的城市紐約為例。學生從小學到初中階段上學都遵照“就近入學”的原則,紐約市教育當局將全市劃分成幾十個學區,然后按照住所到學校的距離、交通狀況、學校設施利用情況、社區具體需要等因素決定居住在某一地區的學生上哪一所學校,沒有特殊原因的一般不能跨區上學。
在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積極推動下,美國近年來在基礎教育改革方面有了較大舉動。盡管各地的方法和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大體上的共同特點是:將標準化考試引入中小學,并對各校在英語、數學等基本科目的成績進行考核排序,然后根據考核結果采取必要改進措施。而允許學生擇校又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當局嘗試鼓勵擇校
在過去的幾年中,紐約市每年都有10%到20%的公立學校未能達到聯邦政府“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規定的標準,經排名后被定為“需要改進的學校”。某一學校一旦被列入這樣的名單,校方就必須允許家長將自己的子女轉到該校附近屬于本學區的其他公立學校就讀,或者提供免費的課后輔導。采取這一措施的初衷是要給那些在教學質量太差的學校就讀的學生再一次選擇的機會,促進學校競爭,從而推動教育質量的提升。但由于可供選擇的范圍有限,且仍在同一學區,因此想轉學的家長并不多,而最終如愿的就更是少數。
還有一種情況是,在過去的一二十年中,美國許多大城市的中心地區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衰落,導致大批中產階級家庭遷移到郊區居住。由于學區經費來源于區內居民財產稅,這一人口構成上的變化也導致了教育資源分布上的改變,進一步拉大了不同學區之間在教育質量上的差距。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美國的教育當局也嘗試鼓勵擇校。但盡管有關當局對擇校采取了支持的態度,總體上擇校生占學生總數的比例仍不大。一些教育專家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許多美國家長讓子女上名校出人頭地的意識并不強,他們一般尊重子女的意愿,讓他們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而美國豐富的教育資源,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也為美國學生提供了多種選擇的機會。
亞裔移民注重擇校
但也有人指出,美國家庭實際上是通過選擇居住地來間接實現擇校的,那些十分在意子女上什么學校的中產階級家庭早在租賃房屋、置辦房產時就考慮到學區的因素了,或者干脆選擇讓孩子上私立學校。
此外,美國的一些公立學校因奉行某種特定教育理論或者在課程計劃方面獨具特色,而成為不受就近入學原則制約、可面向全社會招生的教育機構。在紐約就有幾所這樣的學校,它們面向全市初中公開招考,擇優錄取,具有擇優特權,因而被稱為“特殊高中”。這些學校有的擁有多年辦學的歷史和優越的辦學條件,有的在辦學理念、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方面有突出特點,因此吸引大批學生報考,每年都有幾萬名考生爭奪這六七所高中的數千個名額。近年來,隨著注重教育的亞裔人口的增加,報考這些特殊高中的競爭更是日趨激烈。
亞裔移民在定居美國的同時,也給美國教育帶來了深刻的影響。絕大多數亞裔移民在子女的教育上舍得投資,肯花時間和心思。他們在買房子的時候,學區的好壞是首要的考慮因素,他們往往寧愿在其他方面節省一些,也不惜花高價在好學區置下房產,好讓自己的孩子能上個好學校。而一些來美國時間不長,經濟實力尚不雄厚的新移民不得不通過在好學區租房,甚至借用住在好學區朋友家的地址讓孩子跨學區擇校上學的變通辦法。□本報駐紐約記者王波
德國:不同階段看“擇校”
德國的中小學教育體制具有鮮明的特色,在制度設計上與世界上多數國家存在著較大差別,但德國并不存在家長想方設法為孩子“擇校”的現象。
小學就近無需擇校
德國的小學也叫“基礎學校”,學制一般4至6年。由于沒有重點與非重點之分,孩子上學不存在選擇學校的問題,一般就近入學。只要孩子達到上學年齡,無論是本地人、外地人、移民或者外國常駐德國工作人員的子女,不經過任何考試就可申請進入距居住地最近的小學學習。
德國的小學階段,課業非常少。老師會經常組織學生們到野外散步,或者踢球、看電影、參觀博物館等。學生們通過這些活動,掌握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寬松的教學方式不等于放任自流。每個孩子的平時表現和成績都會被老師一一記錄在案。期終,家長會收到孩子的成績單。除各科成績外,還有老師的評語。
中學分流成績決定
在德國,學生們根據小學階段的平時表現和成績,選擇進入不同類型的中學。主科平時成績是選擇中學的關鍵。另外,日常提問、回答問題、與同學合作、反應能力、動手能力等同樣是決定所升中學的重要因素。
德國中學主要分完全中學、文理中學和實科中學三類,還有少部分人進入綜合中學。多數普通成績的小學畢業生進入學制5年的完全中學,畢業后多接受職業教育,成為熟練的技術工人、技師、繪圖員等藍領階層,也有較少人通過努力進入大學深造。小學成績中等的人進入實科中學,6年畢業后就讀專科學校。他們畢業后主要從事職業教育、護士、試驗員或銀行職員,也有的經過文化補習通過資格考試后進入應用技術大學,畢業后成為較高級的技術人員。只有小學成績特別優秀、各種能力和表現良好的小學生才能進入學制9年的文理中學,這類學生比例只在30%左右。9年后他們通過畢業會考,獲取直接進入大學的資格。也有些文理中學的畢業生并不急于上大學,而是根據自己的志向接受職業培訓,積累一定實踐經驗后再上大學。[!--empirenews.page--]
職業教育選擇多元
在德國,大多數完全和實科中學畢業生選擇接受職業教育。據中國駐德使館教育處所作的調研報告顯示,目前德國16-19歲年齡組的青少年中,60%-70%的人接受相當于中國高中層次的職業教育。德國的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是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就業之間的橋梁。
職業教育形式和學制五花八門,其中“雙元制”職業教育是最主要、最有特色和普及面最廣的形式。“雙元制”即學校和企業合作開展的職業教育,為期3年或3年半。根據要求,學生除在校學習理論課之外,還要到企業接受實訓教師(師傅)的實踐技能指導,他們的身份既是學生又是學徒。學徒期結束后,通過行業組織的職業資格考試,可以獲得各州均承認的畢業證書。畢業生既可選擇就業,也可接受更高層次的職業教育。□本報駐柏林記者張碧弘
日本:基本沒有“擇校”現象
日本在義務制教育階段大力實施平等教育,均衡各公立學校之間的教育資源,并通過一定的私立學校作為補充,基本上沒有“擇校”現象。
教育資源分配公平
日本也實施九年義務制教育,義務教育階段的公立中小學全部免費并實施平等教育。所謂平等教育,就是義務制教育范圍內的適齡學生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權利,由國家提供公平入學的機會,保證公平競爭的環境,保證各學校最基本的辦學水平和質量。
日本的基礎教育基本上由市、町、村政府負責,但是國家補貼負擔義務教育學校教職員工的人頭費開支,以避免各地因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而造成的不公平,保證全國的受教育者都享有平等的教育。
學校基本教學設施也大體相同。只要有一所學校,無論這所學校的規模是大是小,在校學生是多是少,都必須具備辦學的必備條件和設施。甚至有些殘疾兒童的就讀學校,如東京都立品川聾啞學校,僅有幾十個學生,也同樣建有游泳池和音樂、美術、勞動技術課等實踐活動室,并且各類器材齊全,更讓人難以想像的是還建有一座可容納上千人的室內體育館。
教師隊伍均衡規范
日本公立學校的教師一般都享受全國統一的公務員待遇,因此為教師跨校際進行交流打開了方便之門。公立校長不得連任,連任者需在校際之間輪換。而教師在6年內一般都會流動一次。日本教師定期流動對提高教師素質和工作熱情、積累豐富經驗以及合理配置人力資源、保持學校之間的發展水平均衡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對偏僻地區薄弱學校狀況的改善,作用更為顯著。
日本義務制教育階段,執行統一、規范的教學要求。日本國家在調劑各地教育經費的同時,制定整個教育的大政方針,決定教學內容、頒布教學大綱、提供教科書,各學校學習的內容都根據文部科學省制定的《學習指導綱要》制定。每所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以此為基準,由教學科目、道德教育及特別活動三方面構成(特別活動相當于我國的第二課堂活動),這樣就使得全國的基礎教育基本上能保持一個比較齊整的水平,實現了全國各校之間的教育教學均等。
區域擇校空間不大
日本公立義務制學校入學一般不需要考試,學生劃區域就近就學。東京都區域內,雖然有文京區、品川區等開始引入了區域內擇校的體制,但是由于各公立學校之間教育資源大體均衡,因此擇校的空間并不大。
日本平等教育整齊劃一,但是也有問題。比如跟不上的學生勉為其難也要跟上,學有余力的學生在學校吃不飽也不能“加餐”。同時由于在公立學校均衡教育資源以后,學校之間的競爭不足,加之普遍引入了“寬松教育”,公立學校學生學習能力普遍下降,引起了家長們的不滿。為此很多家長除了讓孩子上課以外,還得花錢讓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而另外一些經濟寬裕的家庭則會干脆選擇收費較高的私立學校。□駐東京記者鐘沈軍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