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22 09:12:15
誤區三:包辦代替環境創設的“幼兒參與”
現象:由于幼兒年齡小,教師常常對幼兒的制作“不抱希望”,即便有放手鍛煉培養孩子能力的想法,也總會覺得他們的速度慢、他們的制作“難看”,因為這樣那樣的擔心和顧慮,無情地剝奪了幼兒一次次成長和鍛煉的機會,從選題到制作一切由教師設計安排,大包大攬地包辦了班級環境的創設,并為此加班加點。
問題透視:教師將環境創設作為教育教學以外的任務來完成,沒有完全領會環境創設的教育功能。同時以成人的眼光來評價環境。其實,幼兒喜歡的不是教師費心費力制作的,而是那些在成人看來不像、不美、不起眼,但出自幼兒之手的作品。因為幼兒有著與成人不同的喜好、表達方式和欣賞標準,有強烈地被接納的需要。因此,教師不應過多擔心幼兒參與的效果不好,停留在形式上面,將環境創設納入課程中,讓幼兒參與環境的創設,與環境充分的互動。
調整策略:共同參與,有效互動,取代教師的艷壓群芳
教師要學會適當地牽手,適當地放手,讓幼兒參與環境的創設與互動,凸顯環境的提示、展示功能,呈現幼兒的學習結果,記錄精彩時刻。使幼兒成為環境創設的主人,將教師從力不從心、分身無術的窘態中解脫出來,形成幼兒享受環境、開心發展,教師輕松應對的良性循環。
1.幼兒參與環境的設計與制作
教師不僅要讓幼兒威為環境的使用者,而且應讓他們成為環境的布置者和設計者。結合日常教學,與幼兒們商量討論環境哪里需要布置、怎么布置等等,并且將幼兒日常的學習成果用于環境布置中。如,在區域活動中,幼兒利用筷子、雪花膠粒等拼擺各種圖案,教師便引導幼兒將拼擺的圖案用于班級展示墻的創設中。
2.開辟能與幼兒互動的專欄
專欄是較長時間圍繞某個主題或事件等讓幼兒與之互動的欄目。在創設專欄時,教師只需創設這個欄目的背景和提供展示、記錄、互動的方式,能為師幼間、幼兒與環境間提供有效互動的平臺,引發幼兒每天關注它。
“分享墻”:在“分享墻”中開辟每月話題、本周分享人員、下周預約人員、分享內容展示、分享明星評選等板塊。教師與幼兒共同討論每月要分享的主題并展示;以自愿報名的方式,將全班幼兒分別安排在一個月的四周中進行分享展示,并提前一周做好準備;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示自己與同伴分享的內容;每天的餐前或離園前安排固定的十多分鐘時間,讓卜2位幼兒將自己展示在分享墻的內容用語言表達出來。隨著每月話題的更換,孩子們既共享了來自同伴多元的信息資源,同時在輪流表達中,語言能力、表現能力等均得到發展。
“心情日記”:幼兒每天根據自己心情的變化插入相應的心情牌;用圖畫表示自己的“心情手記”。這樣的欄目易于老師及時捕捉幼兒的情緒變化,根據實際情況教師采取溝通交流、疏導開通等方式幫助幼兒情緒表達和不良情緒的排遣。
總之,教師應改變觀念,不片面追求熱鬧,去繁就簡,改進創設環境行為,從有效促進幼兒發展的角度出發創設環境,同時不僅降低經濟成本的投入,更重要的是也降低了教師時間成本的投入,真正從繁重的工中解脫出來。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