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20 13:20:13
大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引導策略
數學是一個需要運用邏輯、推理等抽象思維能力的學科。對幼兒來說,要在集體活動中學習空間遮擋等關聯視覺空間的推理難度很大。這就對教師解讀幼兒的學習特點、為其提供促進其最近發展區發展的支持提出了挑戰。我們在參與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組織的數學教學活動專題研究的三年中。與高校和姊妹園的教師不斷切磋,摸索出一些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如何解讀幼兒、有效引導幼兒的策略。這些策略的運用調動了幼兒數學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培養了幼兒自主學習的意識與創新思維。本文結合兩個有關幼兒空間概念習得的大班數學教學活動片段,簡要介紹教師的引導策略。
一、給予適時的點撥
這是由教師發起、具有點撥和引導作用的策略。當某些幼兒因受已有經驗所限而不能獨立解決問題時,我們就運用圖片和多媒體等對幼兒進行點撥,使幼兒產生進一步探索的興趣。教師適時的點撥對幼兒經驗的建構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例如,“小小建筑師”(見附)這一活動是為了讓幼兒掌握空間概念中的“遮擋關系”而設計的。在活動中,當幼兒不能清楚地表達方位時,教師用語言引導幼兒運用方位詞、序數詞清楚地表述哪幾幢房子和圖紙不一樣,以增強語言表達的邏輯性。
教師:這些房子造得和圖紙一樣嗎?哪幢不一樣?”
幼兒A:中間的兩幢。
教師(再次引導):是從左到右的第幾幢?
幼兒A:從左到右的第五幢和第六幢。
又如,在“小小建筑師”這一活動中,教師運用建筑圖紙幫助幼兒更直觀、清晰地理解比較抽象的前后遮擋的空間概念,鼓勵幼兒嘗試根據圖紙“造房子”。
再如,在“小小建筑師”這一活動中,教師設計了有動態變化功能的多媒體課件,通過層層分解將抽象的遮擋空間概念立體形象地呈現在幼兒面前,讓他們充分了解積木組合和堆積的過程,從而真正感受和理解被遮擋的空間關系。
二、提供操作機會
這是指教師創設操作場景,提供操作材料,讓幼兒通過對材料的操作,加深理解抽象概念的策略。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習內容越貼近幼兒熟悉的生活背景,幼兒接納知識的自覺程度就越高。教師提供與幼兒生活實際有關的操作材料,能讓幼兒感到抽象的數學其實是可操作且有趣的。
例如,在“小小建筑師”這一活動中,教師既為幼兒提供了3個建筑基地的場景以及一定數量的正方體積木,又提供了多種復雜程度不同的圖紙讓幼兒自由選擇,以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幼兒通過積極的富有創意的自主操作建構起屬于自己的知識。這種將空間概念滲透在實際操作中的做法,有益于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引發討論
這是指教師以同伴的身份,和幼兒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可根據幼兒的特點,預先設置基于幼兒經驗水平的、有探索價值的、幼兒可以通過思考或操作獲得有益經驗的問題,或臨場提出問題,引導幼兒參與討論、探索發現,嘗試用不同的經驗和方式解決問題。教師也可基于幼兒的已有經驗,引發幼兒間相互質疑,引起幼兒間的思維碰撞、經驗分享和交流學習。
例如,在“數樓房”(見附)這一活動的交流過程中,教師多次重復運用設疑和釋疑的方法引導幼兒發現錯誤,使幼兒從原先只知道有錯到進一步知道錯在哪里。教師與幼兒的這種互動極大地激發了幼兒的探索興趣,促進了幼兒的經驗形成。
教師(出示記錄表):上面的數字表示什么意思?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