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17 15:11:08
幼兒園科學發現室之我見
隨著科學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很多幼兒園都建立了科學發現室,有的地區甚至將科學發現室作為標準配置,作為優質幼兒園的評估標準。但是在實踐中,一些幼兒園并不清楚如何發揮科學發現室的功能,或因疏于管理而逐漸閑置,最終淪為一種“門面”。
究竟幼兒園要不要創設科學發現室?如何配置科學發現室?如何開展科學發現室的活動?要回答以上問題,首先需要從科學發現室的由來說起。
幼兒園為什么要建立科學發現室
上世紀80年代末,我的導師、南京師范大學王志明教授從美國進修回國后,積極倡導在幼兒園里建立科學發現室。她深感當時中國幼兒園的科學教育(當時稱常識教育)缺乏可以讓幼兒動手做的材料,幼兒只能在課堂上看老師做、聽老師講。反觀美國,從班級里的科學區到幼兒園里專門的科學發現室,乃至社區的兒童科學博物館,均提供了豐富的材料供幼兒操作、探索和發現。為了改變單一的集體教學方式、給幼兒主動探索和發現的機會,同時也考慮到當時的實際情況,如班級人數較多、空間相對擁擠等,她提出在幼兒園里建立專門的科學發現室,供各班幼兒輪流活動。
由此,從當時建立科學發現室的初衷,我們可以知道,科學發現室是給幼兒動手操作、發現科學的場所,而不是向幼兒展覽科學儀器的場所;是給幼兒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在自己的水平上、用自己的方式進行科學探索的空間,而不是像小學那樣的“科學教室”。
20多年后的今天,幼兒園的科學活動中動手操作越來越多,區角活動的開展越來越普遍,是否還需要建立全園性的科學發現室?答案是因園而異、因地制宜。
顯而易見,科學發現室的建立,需要占用額外的空間,需要耗費人力進行管理,如果不能滿足以上條件,不必勉強為之。與其建一個科學發現室任其閑置,不如充分利用班級活動室的空間,讓幼兒在每天的活動中享有動手操作和發現的機會。而對于有空間、有資源的幼兒園,不妨創建一個科學發現室。但應明確,科學發現室不是科學展覽室或科學教室,也不是放大版的科學區角,它有其獨特的功能和用途。
如何定位科學發現室的功能
科學發現室和班級里的科學區角在活動形式上相似,都是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給幼兒自主選擇、自由探索的機會,但它們在功能定位上仍有差別,并不能完全取代對方。
班級的科學區角受空間的限制,所能提供的材料品種和數量都較為有限。但是,它的長處在于幼兒每天都有機會和這些材料接觸,他們因這些材料而產生的問題和發現,都可以隨時記錄并呈現在班級環境中,從而有可能實現一個時間跨度較大的連續、深入的探究。同時教師也便于靈活調整材料的提供和指導的策略。
科學發現室則完全相反。作為全園共享的資源,幼兒通常每周才能輪到一次左右,進入科學發現室活動。因此,不太可能像班級里的活動一樣持續很久。但是,科學發現室所營造的人人做科學的氛圍,則是班級環境所不具備的。科學發現室的最大優勢在于空間充裕,可以擺放更大型的材料,也可以擺放更多樣的材料,是一個迷你的科學博物館,以豐富的選擇性把幼兒吸引到科學發現的世界里。幼兒既可以在各種不同的材料之間來回穿梭,也可以在某個感興趣的材料面前駐足良久。
此外,由于科學發現室通常是全園不同年齡班(至少是中、大班)共享的,因此在材料提供上也會適當考慮到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都可以玩,都有材料可玩,從而也更適應幼兒的個別需要。
總之,與班級科學區角相比,幼兒在科學發現室里的活動更注重豐富性和趣味性,注重以豐富的內容、有趣的材料吸引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并引發幼兒的操作和探索。在活動過程中,更加注重幼兒的自主選擇、自我控制和自由探索,而非具體內容的學習。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